一個典型的供應鏈,從下游到上游依次由顧客、銷售商、制造商和供應商構成,產品在這個鏈條上流動。
一般來說,產品越穩定、需求越穩定,從供應鏈全局角度越應該將庫存放在顧客身邊,以縮短響應時間、提升競爭力,例如:自來水公司、汽車主機廠的主要備件等。
反之,每單都需要定制化產品、需求波動大,庫存就越需要放在制造商、甚至供應商處,以降低整條供應鏈的庫存風險、成本,例如:航天飛機、定制的時裝等。
通常意義上,有如下供應鏈運作模型,里面融入了我個人的總結,可能與一些教科書不一樣,大家理解其精髓即可:
*MTF(make to forecast):按計劃生產、補貨,以需求預測為依據,設置一定的安全庫存,將庫存盡量放在離客戶響應時間短的地方,這類策略適合產品穩定、需求量大并且穩定的產品;
*MTS(make to stock):用庫存拉動生產、補貨,在庫存點設置某產品需保有的最低、最高庫存,實際可用庫存低于最低庫存,即啟動生產、補貨,達到最高為止。這類策略適合那些產品穩定、但需求量小的產品;(注:大多將該策略與MTF視作一致,我為了凸顯2者的不同,分開予以說明。)
*MTO(make to order):按客戶訂單生產、補貨,原則上這類產品倉庫不備庫存,客戶訂單確定了才開始備貨,這個類型適合產品或需求波動大,以及與客戶沒有形成穩定的供應關系等情況,為了降低庫存風險和成本,適當犧牲了響應時間;
*BTO(buy to order):客戶確定訂單后才開始備料,這個類型一般是因為某個特殊原材料是該客戶專屬,并且與客戶沒有達成備貨協議。該類型從訂單下達到訂單交付周期長,供應鏈整體競爭力弱,在實際工作中比較少見;
*ETO(engineer to order):按照客戶的特定要求來設計,大多情況這類產品只生產一次、生產批量較小,設計工作和最終產品往往非常復雜。
采取何種供應鏈運作模型須根據產品、需求、競爭話語權等因素制定到每個成品,輕言哪種模式更優都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是不是每種產品有了明確的運作模型,我們就沒有辦法優化了呢?
顯然不是,我們供應鏈人需要有“雞蛋中有骨頭、石頭中能榨油”的精神,與細節死磕,別忘了我們還有一個法寶:“延遲策略”。
*首先,我們將造成供應鏈復雜度高的產品找出來,如無意外,大多是ETO、BTO、MTO的類型產品;
*其次,我們施展溝通這一更加偏向于藝術的一面,與設計、銷售、財務等部門反復溝通,能轉賣通用產品就轉賣通用產品。如必須保留個性化產品,那么在產品的材料、生產工藝、包裝等方面,盡可能模塊化、將差異的部分延遲,最好在配送環節換個包裝、標簽就可以滿足客戶的個性化要求。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074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5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6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5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70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585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562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3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24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7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