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說法,解決好揀選問題,是提升倉儲管理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那么在這里,重點和大家探討的是“揀”環節中人到貨和貨到人兩種方式的變遷趨勢。
傳統的人到貨揀選,是應用最為普遍的倉儲管理方式,在面對單一或者海量的商品庫存下,普遍采取將貨品按照各種規則分區、分類進行存放,然后人工前往所在地進行揀貨。在過往的技術升級長河里,人們實踐了借助RF掃描槍、語音技術、電子標簽燈光揀選技術等手段來提升揀貨過程中的作業效率。在作業策略上,亦有順序揀選、邊揀邊分、接力、分區合并等等流程來改善和優化,輸送、搬運的自動化和半自動化設備輔助,甚至有包括AR視覺識別配合輔助人工等尚未成熟應用的新技術來改善和提升人到貨揀選效率和準確性。
在人到貨揀選的持續優化過程中,大家普遍發現一個行走路徑優化的問題,提出如何通過合理調整商品貨位分布、訂單的拆分重組計算等手段來減少行走距離和等待時間。這里便凸顯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作業單元(人)的非直接操作時間,在很多大型倉儲物流中心,由于占地面積和商品SKU數量甚至庫存量的龐大,揀選過程中每個作業單元的非直接操作時間累積起來假若能夠轉換成直接揀選作業時間,那么效率優化空間明顯。于是一個新的優化趨勢便產生了,能否讓揀選的個體-人站定不動,而讓貨品主動到他的身邊來,供其進行分揀?貨到人就是這樣的一個應用變遷。
在早年倉儲揀選技術升級過程里,AS/RS(托盤/箱)的在線揀選環節;垂直旋轉柜/架、水平旋轉貨架的進出貨口;帶動力輸送線的DAS電子標簽播種模組,等等都屬于貨到人揀選的應用方式。而近兩年隨著亞馬遜Kiva機器人及眾多國內的AGV工作站技術的規模化推廣,則進一步實現了貨到人的高效和成熟應用。通過硬件的設備來完成貨品的存儲和移動,結合信息系統、移動終端、燈光指引、電子標簽等等技術輔助,真正實現了揀貨人員不再大面積行走,而是站定原地雙手不停的將隊列好的待揀貨品進行高速分揀。每個作業單元-人的有效勞動時間得到最大化的使用,同時也降低了人員的勞動強度。
對比貨到人和傳統的人到貨兩種方式,可以發現貨到人具有以下優勢:
1、揀選效率提升,由于節約了行走時間,同等作業量下貨到人揀選效率更高,有數據表明甚至能達到普通人工揀選的3-6倍;
2、揀選準確性更高,由于簡化了勞動者的操作流程,相對單一化的重復動作使得揀選差錯率的控制更為有效,在常規揀選差錯率3~5‰的基礎上通常有10倍的準確性提升;
3、降低勞動強度,改善作業環境,大幅減少的行走距離,在減少揀貨人員作業量的同時,也降低了補貨、容器周轉等倉庫內其他環節勞動強度。另由于傳統倉儲作業場地占地較大等原因,無法大面積改善勞動者作業環境,如夏季高溫期的庫內作業、冷藏冷凍倉儲庫內的作業等,通過工作站方式,在不大幅增加成本前提下改善員工作業環境條件。
貨到人揀選技術仍然在迅速發展中,AGV機器人,包括背馱式機器人的各種延展應用已逐步在各行各業落地開花,獲得不錯的使用效果;而結合多向穿梭車、Miniload等密集儲存技術應用的揀選工作站,則在很多中小件分揀場景下表現優異,如醫藥、零備件等行業應用。對于完全智能化、無人化的機器人技術應用來實現貨到人揀選,則仍需有一定的時間來驗證和尋找應用場景。當下在一些個案應用中,已有高速分揀機、吸盤機械手等技術對滿足機器取拿的包裝貨品進行自動揀選作業;亦有將交叉帶分揀機、小滑塊分揀機等進一步升級的萬向輪分揀等技術的應用展望。
暢想一下未來的倉儲內場景,或許“無人化”已不再遙遠,局部模塊的少人化和無人化,已在推動整體倉儲技術的升級迭代,速度更快、準確性更高、分攤成本更低的綜合無人倉儲會全面接管人工么?大家怎么看呢?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59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26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55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578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2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70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17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334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34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