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央企下場干物流,近幾年,市場已經漸漸感知到其中力度。
其中鐵路的轉變不可謂不小,從鐵道部到中國鐵路總公司再到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的演變,“鐵老大”的華麗轉身讓我們看見了鐵路貨運結構調整轉變的晨光初現。
11月29日,由G7易流主辦的2024 年數字物流大會上,中鐵快運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景海當場承諾要從“鐵老大”到“鐵小二”的表態中,更能看到鐵路貨運即將迎來重大變革和發展。
最近,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其中非常明確提到一個目標,“到2027年,貨物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鐵路貨運量、鐵路貨運周轉量占比力爭分別提高至11%、23%左右。”
據統計,2023年國內總貨運量中,公路運輸占比74%,水運運輸占比17%,鐵路占9%。鐵路貨運量占比在全社會總貨運量中占比要從9%提高到11%,有多難?
2%聽起來似乎不算太難,但如果實現限制放到2027年,壓力大么?
毋庸置疑,看一下前幾年數據,2019年,當時的鐵路貨運占比還在8%左右,過了4年提高比例僅僅為1%。現在要用3年提升2%,縱觀過去,挑戰不小。
但這幾年國鐵集團在鐵路貨運上的改革力度確實值得稱道。尤其是今年國鐵集團對既有鐵路貨運組織體系進行了系統性重塑,構建了現代物流組織體系,在全國成立了40個鐵路物流中心,更好適應了市場變化。
最危難的是其變革的決心和服務的心態。
根據吳景海介紹,中鐵快運積極響應時代號召,在國鐵集團黨組書記郭竹學同志帶領下,堅持國家鐵路、人民鐵路的戰略定位,統籌實施了產品、裝備、場站、運輸、經營和信息等6項工程。主要目標就是要推動鐵路實現“三個轉變”:由運輸向物流轉變,從坐商向行商轉變,從管理向服務轉變,變“鐵老大”為“鐵小二”。
身份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從市場來看也會給予一個觀察期。國鐵集團深知這個過程的艱難,尤其被市場認同需要時間。
因此,首先從內部就做好了思想準備和心態轉變,主要表現在四大方面。
首先深化貨運的組織體系改革,優化調整了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建成40個物流中心,將成為鐵路物流業務的市場經營主體,從而靈活進行市場調研、產品開發、運價調整、服務質量管理、激勵考核等配套機制,并打造專業化的營銷團隊。總結來說就是,要專業、要產品、要服務。
其次,開展全程物流業務,推動公轉鐵和多式聯運的發展。以開展物流總包為載體,有效整合全程物流資源,做一次委托,一口報價,為企業量身定制全程最優的物流解決方案,有效支持公轉鐵,推動鐵路干線運輸和兩端汽運的短駁結合。
第三,鐵路的貨運價格體系市場化,構建政府指導價和市場調節價相結合的價格體系。現在國鐵集團把絕大部分價格下浮的權利都給了鐵路局集團公司,18個鐵路局集團公司可以自主實施市場定價,分方向、分季節、分品類、分運能的進行價格調整,為客戶量身定制“一口價”運輸方案。
第四,推動鐵路的物流數智化轉型升級,打通公鐵水信息化連通。
目前來看,這已經不僅僅是頂層設計,已經切實落到行動中。根據最新披露的數據,全國跨局貨運班列開行數量達到了387條,同比增長了20.6%。實施市場化浮動價格運量占到國鐵集團總量的57.8%。今年已累計簽訂物流總包合同運量達到了5.3億噸。
而中鐵快運在深入貫徹中央關于加強高鐵貨運能力建設部署中表現可圈可點。
據悉,中鐵快運公司隸屬國家鐵路集團,是首批5A級現代物流企業,目前有1800多個營業機構,在18個鐵路局所在地均有分公司。原先的主要任務是客運物流、行李車運輸以及大宗貨物運輸。而此次鐵路貨運改革中則承擔起了搭建中國鐵路網絡貨運物流平臺的任務,主要業務覆蓋在“門到門”服務中,通過公路運輸完成貨物的前端接取和末端配送。
什么意思呢?原先很多長途貨運通過公路,直接一卡車從出發地到達目的地,現在可以在出發城市通過短距離貨運將客戶門上的貨物先送達火車站,通過鐵路運輸到達目的地城市,再通過短距離運輸送達客戶門口。如此一來,實現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那么原先為何沒辦法這么操作呢?銜接是個大問題。
因為個體司機管理困難,鐵路場站安全不能夠得到保障,公鐵信息銜接不流暢,整個鏈條效率較低,由此導致總成本居高不下。
現在中鐵快運搭建網絡貨運平臺,能夠對個體司機規范管理,保障鐵路場站作業安全,實現公鐵的有效銜接,大幅度降低成本,還能給短駁運輸司機帶來大量的業務。
為了做好網絡貨運,中鐵快運在數字化、運力、組織改革等方面下了大功夫。
數字化方面,中鐵快運與信息科技公司合作,大幅度降低了整個供應鏈成本。
一方面通過專業的物聯網軟件服務,為其提供先進的信息技術支持,幫助其實現信息發布、線上交易、全程監控、金融支付等多項功能的數字化升級,提高物流業務的信息化水平和運營效率。其次,雙方技術合作創新,中鐵快運實現了貨物運輸的全程跟蹤和實時查詢,讓客戶隨時了解貨物的狀態和位置,提高客戶對物流服務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再者,兩者的深度合作有效整合了社會運力資源,根據業務需求靈活調配車輛,實現運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運力方面,中鐵快運給出了市場很大誠意。為了吸引社會化運力,一方面,中鐵快運通過大運量、低成本、低碳環保、安全穩定等優勢,努力挖掘潛在客戶,據悉今年國鐵集團已累計簽訂物流總包合同運量達到了5.3億噸。這個數據背后是大量的前后端短途公路運輸業務。另一方面,中鐵快運目前不僅給平臺上的司機給予會員優惠,還免抽傭。給了廣大底層司機更多的盈利空間。除此之外,中鐵快運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可以對鐵路運輸及兩端的接取送達業務進行智能化管理和優化,提高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大大節省司機的時間成本,提升了司機的接單頻次,為其創收增加動力。
據悉,中鐵快運的網絡貨運平臺于今年6月份正式上線,截止目前已經吸引6萬個司機、6萬臺車入駐,包括中糧、蒙牛、華潤、雪花啤酒等都成為了其客戶。
而中鐵快運的發展速度隨著貨量增長,未來幾年預計還將有一個井噴式增長。
根據中鐵快運的測算,當前鐵路兩端公路接取送達業務每年運費為30億元,未來鐵路兩端公路運費將達到400億元。這其中市場空間可見一斑。
尤其是根據《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中鐵路貨運量的目標來看,3年內要從貨運占比9%提升到11%,這里已經有一個明確的提升目標,也意味著鐵路兩端貨運有了明確的貨運提升量,對于廣大貨運企業和貨運司機來講都是一個確定性的好消息!
除此之外,中鐵快運預測,未來幾年還會有三個明顯趨勢。
首先多式聯運發展迅速,通過中國鐵路網貨平臺推廣運營,實現鐵路物流的智能化、自動化、可視化和可追溯化,促進公鐵水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無縫銜接和協同發展,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減少環境污染,為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綠色的物流服務,也將改變傳統的貨運競爭格局。
第二,鐵路發揮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作用。國鐵集團構建現代物流組織體系,建立更加靈敏高效的運價機制,緊貼物流市場和客戶需求,拓展全程物流服務,推進物流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完善鐵路現代物流裝備體系,不斷豐富物流產品,提升服務品質,打造優質品牌,能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做出更大貢獻。
最后,綠色物流成為主流。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和政策的引導,綠色物流將成為未來貨運競爭的重要領域。鐵路本身是綠色物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鐵路運輸具有顯著的節能減排優勢,企業需要在運輸工具的新能源化、倉儲設施的節能減排等方面加大投入和創新,同時公轉鐵也是一種選擇,從而滿足市場和社會對綠色物流的需求,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和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1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498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563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515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392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42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275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278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27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