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的這半年,“綠色”在理論和實踐中持續深耕,隨著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行業協作與企業實踐協同發力,低碳供應鏈產業向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今天,我們嘗試回顧一下2024年上半年,低碳物流&供應鏈領域都發生了哪些大事件?
5月29日,國務院重磅發布《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該方案旨在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強化碳排放強度管理,實施交通運輸節能降碳行動等十大行動。到2025年年底,交通運輸領域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較2020年降低5%。
在推動交通運輸裝備低碳轉型方面,總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要點:
淘汰與升級并行:加快老舊機動車淘汰,同時提高營運車輛能耗準入門檻,確保車隊效能與環保雙提升;推進老舊運輸船舶報廢更新,試點沿海內河船舶電氣化改造,提升水運綠色效能。
新能源汽車普及: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車購買限制,優化通行政策,為綠色出行提供便利;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提速,新能源中重型貨車有序推廣,構建零排放貨運網絡。
多式聯運與清潔運輸:大力發展鐵路、水路運輸,減少公路長途貨運,推動大宗貨物及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模式轉變;深化多式聯運體系,重點行業清潔運輸比例提升,促進物流鏈綠色化。
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實施城市公共交通優先戰略,加快綠色、集約、高效的貨運配送體系建設,優化城市交通格局。
6月7日,交通運輸部等十三部門印發《交通運輸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明確:
淘汰老舊柴油貨車:方案鼓勵淘汰國三及以下標準的老舊柴油貨車,同時考慮提前淘汰國四標準的營運類柴油貨車,以提升整體車隊的節能低碳水平。
新能源貨車推廣:方案倡導新能源營運貨車在城市物流、港口運輸和干線物流等場景的應用。地方政策應支持新能源貨車的通行權益,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模式創新,如車電分離模式。
基礎設施建設:方案建議科學規劃并適度超前建設公路沿線新能源車輛的配套設施,包括超充站、換電站和加氫站,以促進零排放貨運的發展。
這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臺,無疑為交通運輸裝備低碳轉型吹響了集結號。從老舊車輛的加速淘汰,到新能源汽車的廣泛應用,再到基礎設施的前瞻布局,每一步都彰顯著國家對綠色交通的堅定承諾。
上半年,多地出臺新政,推動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改革,助力物流降本增效,促進綠色交通發展。貴州省為支持實施“電動貴州”,提出全面落實新能源貨車使用ETC在省內高速公路通行費8.5折優惠政策,制定新能源汽車公共停車場停車收費優惠政策。此前,廣西、內蒙古等地也提出過新能源貨車過路費打折的消息。
與此同時,山東省打響了全國氫能車免征高速費的“第一槍”,率先實行氫能車高速公路通行費免征政策,自3月1日起,裝備ETC的氫能車輛可享受兩年的高速免費通行待遇,旨在激勵氫能汽車產業并可能據此調整后續政策。
緊跟其步伐,四川省在4月的會議中透露,將加大對氫能產業鏈的支持力度,旨在通過政策引導,探索氫能源汽車通行高速公路費用全免,鼓勵城市人民政府對氫能源貨車城區不限行,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全域推進氫能源設備更新。此舉標志著四川省在氫能應用推廣上邁出重要一步,共同推動我國氫能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與綠色交通體系的構建。
值得一提的是,多個省市目前均在加速氫能產業的發展。
比如,成都市于今年5月公布《成都市推動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行動方案(2024-2026年)》,目標到2026年: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規模超200億元;培育至少5家全國排名前五的整車或零部件領軍企業;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商用車不少于3000輛;建成加氫站20座,包括5座制氫加氫一體站,打造全國領先的示范應用區。
廣東省今年6月印發《廣東省廣湛氫能高速示范項目實施方案》,提出2024年底前,初步形成廣湛高速沿線與珠三角地區氫能冷鏈物流網絡。這是廣東省推出的首個氫能高速項目,也是全國首份省級氫能高速實施方案。
今年上半年,中國三大證券交易所——上海、深圳和北京證券交易所攜手出臺新規,要求上市公司依規披露ESG報告。2024年4月12日,三大交易所正式發布《上市公司自律監督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該規定自5月1日起正式生效,標志著我國上市公司ESG報告披露步入規范化、系統化的嶄新階段。
《指引》是我國首部系統性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規則,明確了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信息的披露框架,環境信息、社會信息、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規則。
據指引要求,報告期內持續被納入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創業板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需要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據統計,目前強制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在450家左右。
緊接著,在5月27日,財政部發布《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征求意見稿)》,以推進中國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建設,規范企業可持續發展信息披露。財政部在同日公布的“起草說明”中提出,到2027年,中國將相繼出臺企業可持續披露基本準則和氣候相關披露準則,到2030年,國家統一的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基本建成。種種跡象預示著中國將進入統一可持續披露準則時代。
5月1日,我國碳排放權交易領域首部行政法規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施行,《條例》系統性地總結過往實踐經驗,全面覆蓋碳排放權交易各主要環節,為構建有序的碳交易環境提供了清晰指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整體來看,《條例》具有以下特點:
監管分工與協作:確立了生態環境部門為主導,多部門協同的監管機制,區分了強制碳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與自愿碳市場(CCER),明確前者為主要監管對象。
市場制度框架:構建了包括注冊登記、交易機構、覆蓋范圍、配額分配、排放核查、交易方式等在內的基礎制度體系,確保市場運行有章可循。
數據質量與違規懲罰:強化了對重點排放單位和技術服務機構的數據質量控制,對數據造假行為實施更嚴厲處罰,包括高額罰款、配額削減等,以保障市場數據真實性。
統一市場建設:明確不再新建地方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現有地方試點需參照《條例》調整,推動向全國統一碳市場的過渡,促進市場整合與效率提升。
支持與懲罰并重:實行雙罰制,既處罰違規機構也追責個人,同時鼓勵技術創新和服務優化,為碳市場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條例》通過明確監管、強化制度、保障數據真實及推動市場統一等措施,為全國碳市場的規范化、高效化運行提供了堅實的法規支撐。
今年4月,全國碳配額(CEA)價格首次達到100元/噸,最高價一度觸及104元/噸。這是我國碳交易價格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成立以來,首次突破百元大關,較最初的48元漲幅超100%。
業內人士認為,碳價破百元標志著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既向國際彰顯責任擔當,又體現通過漸進式上漲策略,在為控排企業提供緩沖期,平衡企業發展與綠色轉型,激勵綠色經濟,堅定踐行能源轉型的國策。
目前碳價小幅度回落,7月1日,全國碳市場綜合價格行情收盤價為88.38元/噸,較前一日下跌2.51%,反映當前碳市場交易的活躍度與穩定性仍有待提升。但根據《中國碳市場建設成效與展望(2024)》 預測,“十四五”期末,全國碳市場配額成交均價預計突破105元/噸;“十五五”期間,預計突破200元/噸;到2030年底,CCER成交均價預計上升至150元/噸。
我國碳價雖一度沖破百元大關,但與歐美市場仍存在差距。合理提升碳價以縮小國際間差距,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機制的重啟,作為全國碳市場的重要補充措施,有望加速我國碳價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
今年1月22日,CCER在北京啟動,它與2021年7月啟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同構成了我國的國家碳排放交易體系。6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第一批審定與核查機構名單,共包括5家機構,分別是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廣州賽寶認證中心、中環聯合認證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科技信息所,涉及能源產業(可再生/不可再生資源)、林業和其他碳匯類型等2個領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減排量核查是碳市場有效運行的重要環節,審定與核查質量直接影響碳交易質量,其審定核查機構為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提供保障。
隨著這批專業審定機構的確定,CCER市場構建所需的全部基礎要素已然完備。
業內人士指出,CCER市場接下來的關鍵步驟包括項目迅速掛網、迎來首批項目登記,以及9月中旬新CCER可能入市。年內預計2000-3000萬噸的CCER供應遠小于需求,加之金融機構興趣濃厚,價格預期上漲。CCER市場動態可能外溢至股市,特別是與首發登記、簽發項目相關的股票,為普通投資者提供新機遇。
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圍拉開序幕,鋁冶煉行業、水泥行業和鋼鐵行業等行業將被納入碳市場。
航運業碳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重約3%。鑒于全球范圍內日益緊迫的減排需求,如何有效降低航運業的碳足跡,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2024年1月1日起,航運業已經正式被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簡稱ETS),要求所有進出歐盟和歐洲經濟區(EEA)港口的5000總噸以上船舶收集并報告其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并要求航運公司為其碳排放行為買單。
今年3月,在IMO組織的會談中,34個國家支持對航運業制造的溫室氣體排放進行收費,預計明年被IMO采納。
這一舉措或進一步加速全球航運“碳稅”的到來,許多船東、船舶運營商、服務商等仍在努力修改戰略轉型以應對其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例如,馬士基集團的氣候行動邁出了重要一步,其設定的脫碳目標成功獲得了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的權威認證,此舉使得馬士基成為全球航運業內首個因其脫碳目標而獲得認證的航運公司,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馬士基旗下的“安妮馬士基”號,作為全球首艘采用大型甲醇動力的集裝箱船舶,今年首航深圳港鹽田港區,這也是甲醇動力集裝箱船首次在全球主干航線上運營;達飛重磅推出全新一代環保集裝箱船——“達飛美人魚”,這是由液化天然氣(LNG)提供動力的10艘新型2000TEU集裝箱船系列中的第一艘船,將逐步部署在地中海和北歐,有望減少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6月1日,《快遞包裝重金屬與特定物質限量》已正式實施,這是首部關于快遞包裝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明確提出鉛、汞、鎘、鉻等重金屬,以及溶劑殘留、雙酚A、鄰苯二甲酸酯等特定物質限量要求,建立了快遞包裝安全底線。
同日,另一項關于快遞包裝的推薦性國家標準《快遞循環包裝箱》也開始實施,明確了嵌套式、折疊式、組合式3種結構的快遞循環包裝箱;提出了樹脂類、植物質類箱板的強度要求,以及整箱物理性能、尺寸和公差、環保等技術要求和試驗方法;給出了快遞循環包裝箱循環次數、標簽等建議,引導建立包裝箱循環運營管理系統。
這兩項新標準的同步實施,標志著中國快遞行業正大步邁向綠色低碳轉型,不僅加速了行業的綠色發展步伐,也對快遞企業的整體轉型升級形成倒逼機制。
3月,美國發布了《國家零排放貨運通道戰略》,該戰略規劃了從2024年到2040年的四個階段,旨在到2040年在大容量貨運公路和樞紐沿線發展充電和加氫基礎設施。為了補充這一多階段戰略,交通部指定了沿國家公路貨運網和其他關鍵道路的國家電動汽車貨運走廊。這一戰略被認為將徹底改變美國貨運和運輸業。
為了支持和推動這一戰略的實施,4月,美國政府宣布歷史上首個向零排放貨運部門過渡的國家目標。政府承諾投入近15億美元支持向零排放重型車輛過渡,這包括超級卡車充電計劃等,旨在實現運輸部門的凈零排放,并與拜登總統到2035年實現無碳污染能源部門和到2050年實現運輸部門凈零排放的現有目標一致。這也符合美國政府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承諾,即零排放中重型汽車在2030年達到30%的新銷量,到2040年達到100%的新銷量。
6月,歐洲理事會正式批準了修訂后的重型車輛二氧化碳排放標準。這項新標準旨在大幅降低重型卡車在道路運輸中的碳足跡,并為未來的關鍵時間節點設定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分別是2030年、2035年和2040年。
修訂后的標準不僅涵蓋了傳統意義上的重型卡車,其適用范圍也擴展到了幾乎所有的新型重型車輛類別,包括但不限于小型卡車、城市公交、長途客車以及掛車。對于16噸以上的重型卡車,原有的到2025年減排15%的基準得以保留,而后續的減排目標則顯著提升,要求在2030年、2035年和2040年分別達到45%、65%和90%的減排幅度。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嚴格的減排要求同樣適用于中型卡車、超過7.5噸的重型卡車以及長途客車。
考慮到重型車輛排放占歐盟道路運輸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此次標準的修訂顯得尤為重要。事實上,自2019年以來,歐盟已經開始對部分重型車輛實施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到2027年,委員會將審查范圍擴大到小型卡車。據了解,該標準被認為是全球重型車領域最為積極嚴格的溫室氣體標準之一。
今年低碳供應鏈領域還發生了哪些大事件呢?歡迎補充。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66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568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33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599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2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91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38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348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35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