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綠色供應鏈“碳足跡”計算器發布會暨亞太碳中和創新示范社區成立大會成功舉辦。上海市商務委主任、黨組書記朱民出席并致辭,與歐冶云商、上海數據集團負責人共同啟動單一窗口綠色供應鏈“碳足跡”計算器。
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朱民
朱民主任對大會的舉辦表示誠摯祝賀,并指出,近年來,上海市積極貫徹落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有關工作。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首創的一種國際貿易便利化舉措,在貿易便利化制度創新方面開展了諸多探索,也取得了諸多成績。從應對國際貿易新形勢、新挑戰出發,市領導對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用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加快推進低碳供應鏈建設,放大溢出效應,形成良好生態,集聚培育更多創新型企業,更好地服務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發展”。
朱民主任表示,“碳足跡”計算器的發布上線,進一步豐富了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整體功能體系,有助于更好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提升企業應對“碳達峰、碳中和”的分析決策能力,支持企業開展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綠色低碳貿易,實現國際貿易綠色生態圈的價值共創。“碳足跡”計算器的發布,以及亞太碳中和創新示范社區的成立,既是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轉型相互促進的典型應用,也對上海加快推進綠色貿易供應鏈建設具有積極意義。上海市商務委將繼續鼓勵和支持有助于加快推動貿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各種創新和探索,亦希望有更多的企業積極參與到綠色貿易建設中。
中國(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綠色供應鏈“碳足跡”計算器發布儀式
在企業碳管理的過程中,能精準地提取相關信息并根據業務需求作出準確分析至關重要。依托上海“單一窗口”,以“大場景、小切口、場景化”為理念,結合航貿大數據開發的“碳足跡”計算器1.0版本,能夠高效計算貨物產品 在航運過程中的碳排放相對值。“碳足跡”計算器在算的過程會調取提單號下的貨物 及對應重量信息,接貨地、起始港、目的港和交貨地信息,各地址間的運輸模式和實際運輸距離數據,并且還可以調取各運輸段載具的信息,比如船舶的型號、噸公里碳排放量,最大裝載量、涉及航次的實際裝載率等信息。碳排放測算系統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對接系統,定制數據交換服務,由系統調用計算結果,也可以通過頁面手動輸入貨物重量、起運地、目的地、運輸模式、船舶噸位等信息,來查詢通用規則下的碳排放數據。“碳足跡”計算器通過對供應鏈各個鏈路場景碳排放精準分析,可為推動產業鏈協同降碳提供有力支持。
亞太碳中和創新示范社區成立&亞太中和創新示范社區首批成員簽約儀式
上海數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 李小山
上海數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小山對指出,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要求,加快推進低碳供應鏈建設,在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的指導下,在數據集團的支持下,億通公司與歐冶云商合作開發了可進行國際供應鏈“碳足跡”跟蹤的碳排放計算器系統。同時,為做好“集成與孵化”的工作要求,對接國際高標準的貿易規則,引領構建貿易便利化的碳體系,成立亞太碳中和創新示范社區,聚集不同生命周期下統一核算標準的碳數據收集廠商等第三方企業,以“3060”雙碳目標為指引,為生態企業提供一站式碳核查、碳減排、碳咨詢等服務。
歐冶云商、億通國際戰略合作簽約
歐冶云商與億通國際達成一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流通領域對產品的碳排放計算服務,持續進行相關的研究,形成數據產品服務互補,并積極推進研究成果的落地運用。
中國(上海)寶玉石交易中心、億通國際合作備忘錄簽約
中國寶玉石交易中心與億通國際將攜手合作,共同開展寶玉石“一帶一路”綠色智能溯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
歐冶云商碳中和辦公室部門總經理林力
歐冶云商碳中和辦公室部門總經理林力主持大會,并宣布本次會議為零碳會議。據悉,歐冶云商認購中國寶武定點幫扶縣(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2戶林農55.6畝優質的固碳樹種思茅松和櫟樹林,用于抵消本次會議期間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68.0557噸 CO2e。
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武
備受關注的CBAM將在2023年10月1日正式啟動過渡期,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武從幾方面為企業提出應對建議:
首先判斷自己的產品是否在法規管控的范圍內;不在范圍內的企業要實時跟蹤法規覆蓋的產品范圍擴展;在范圍內的企業主動去CBAM機構注冊,著手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核算公司在國內為產品支付的碳價;邀請被認可的第三方機構進行驗證;開展市場宣傳。
歐冶云商低碳減排一級首席師張明明
當前,CBAM、PEF、CCA等全球各國推出的一系列碳中和相關政策法規將對全球貿易帶來重要影響。在“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貿易對話中,打通標準化語言的對話渠道至關重要。歐冶云商低碳減排一級首席師張明明介紹,鋼鐵行業EPD平臺是由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中國寶武等企業共同發起、歐冶云商建設并運維、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公益性平臺,為滿足鋼鐵價值鏈上下游用戶產品環境績效披露需求。截至2023年5月31日,平臺注冊用戶達2074個。基于用戶需求,平臺可為用戶定制開發的EPD標簽,這也是鏈接“企業”和“終端用戶”的重要橋梁。目前,平臺正在推進與國際對等平臺的互認,協助企業主動融入全球貿易體系。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物所上海運營中心主任徐為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物所上海運營中心主任徐為分析,在產品的全生命周期中,數字化與綠色化高度協同,將產生1+1>2倍增效用。借助物聯網、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能源、物料等資源及生產信息的自動采集與分析,通過工藝數據庫、環境因子數據庫等大數據以及各類診斷、預測、對標等數字模型,可以實現工業生產各環節能效優化和減污降碳,進而達到綠色化目標。
寶武物流資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宇翔
根據國家環保績效分級的相關政策要求,鋼鐵生產基地都面臨著達A的剛性需求,其中大宗物料和產品運輸采用清潔運輸方式或電動重型載貨車輛的比例不低于80%。新能源重卡解決方案的建立迫在眉睫。作為寶武集團旗下領先的大宗材料物流基礎設施的提供者,寶武物產充分發揮整合能力和規模效應,面向寶武集團內外鋼鐵基地,提供清潔運輸電動重卡整體解決方案。對于新能源重卡解決方案,寶武物流資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費宇翔費宇翔給出幾項看法:使用電動重卡承擔鋼廠的產成品運輸是在特定場景下的一種特殊應用;上馬電車項目要結合效率和環保綜合去看;電車的使用成本會倒逼鋼廠出廠物流調度水平提升;企業要根據電動重卡特點來改變行動。
中遠海運科技研發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韓懿
“綠色、低碳、智能”是當前航運業的發展趨勢。與航運業相關的CII 、ETS、ETSA、MRV、船舶能耗數據和碳強度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則的推出,激發了龐大的船舶節能改裝、運營優化及更新需求。航運企業對船舶綠色低碳智能管理要求全面提升。
中遠海運科技研發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韓懿介紹,船視寶是中遠海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其航運數據中臺產品推出的數字化產品,為行業提供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的數字化服務。中遠海運科技基于“船視寶”核心功能—船舶AIS數據、氣象數據、行為動態數據、基礎資料和報文數據,開展了16種氣象和載況條件下的轉速-航速和轉速-油耗基線模型研發。在此基礎上,研發了碳足跡功能和CII看板等系列產品。中遠海運將持續探索更多數字化方式,助力行業碳中和轉型。
馬士基中國脫碳業務開發經理謝文軒
馬士基中國脫碳業務開發經理謝文軒表示,為更好地應對氣候危機,馬士基的船隊必須直接跨越到使用綠色燃料,綠色甲醇與生物柴油相結合是本世紀二十年代唯一確定且可規模化的技術方案,并將產生重大影響。為了能夠實現 2040 年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馬士基需要做到 2030 年至少有 25% 的海運貨物使用綠色燃料進行運輸。馬士基將陸續與全球合作伙伴展開合作,不斷增加綠色甲醇燃料的來源。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顧一民
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副會長顧一民認為,盡管醫藥行業目前并不是能耗大戶,但積極推動醫藥行業碳中和的發展勢在必行。他分析, 從醫藥行業ESG的評級情況看,目前在醫藥行業中能夠進行披露ESG的數量占上市企業的將近30%,其中,有68家獲得公開評級,離達成目標有一定差距。但是通過ESG信息披露要求,可以促進大量上市企業盡快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菅匡彥
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菅匡彥表示,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有限公司主要通過提供支持綠色產業的保險產品、創新型綠色金融資產運用、綠色產業風險服務等從六大領域具體落實綠色零碳行動。為此,公司制定了具體的綠色指標“MSGreenIndex”,并且希望和更多企業去“共創”綠色未來。
中信期貨能源與碳中和高級研究員姚彥旭
中信期貨能源與碳中和高級研究員姚彥旭從多角度對中歐碳市場及雙碳金融做出分析。他表示,歐盟是目前全球碳交易最活躍的市場,其碳交易價格及交易量也均遠超于中國碳市場。從未來歐盟碳交易價格的波動去看,短期內,歐盟碳排放價格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天氣、能源價格相關,而在長期,隨著歐盟免費配額持續減少,會使得其碳價整體走高。
在論壇環節,主持人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航運信息研究所所長徐凱就“國際貿易碳規則帶來的影響及應對之道”等核心問題與嘉賓展開交流探討。
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林翰表示,與碳相關的國際貿易規則正在陸續出臺,我們需要一個更加完善和成熟的中國碳市場。在變化之下,不管是國際規則的倒逼,還是企業的自發行為,擁抱碳中和的市場化動作會越來越多。
羅戈研究院長 潘永剛從供應鏈和產品碳、組織碳、活動碳等多維度對碳足跡進行分析。他指出,任何一個維度的碳足跡最終是要落到供應鏈鏈條上的每一家企業,而這在每一家企業身上的體現均不同,將鏈條追溯下去是非常復雜的。為此,一個科學、公允、公里的EPD平臺的建立至關重要,并要對應到每個產品做PCR,眾多基礎的工作都需要去做。
上海易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劉濤從五個方面給出應對之道,一是從設計階段做低碳設計;二是在制造環節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碳管控;三是協同上下游做供應鏈的減碳;四是面向下游用戶去做市場低碳營銷;五是數據披露,從公信力和互通互認的層面解決問題。
德國萊茵TüV大中華區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總經理桑堅忠分析,不同類型企業的碳排放和碳管理有很大差別。從國際上雙碳相關規則去看, 桑堅忠認為,碳稅、碳交易本質是為了用一種市場化手段去減排,這更是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展現自身實力的機會。
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碳數據與碳評估研究中心正高級研究員行政總工汪鳴泉指出,在雙碳轉型推進的過程中,新技術的推進至關重要,特別是太陽能、風能、儲能、超高壓輸電、新能源汽車、數字化等。未來,圍繞示范社區,一系列新的技術將會誕生落地。
錨定“雙碳”目標,相信供應鏈物流將綻放精彩。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130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792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857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760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728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691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627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604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537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53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