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綠色、安全、便捷的可持續交通一直是世界各國共同追求的目標,而智能技術是實現更清潔、更可持續綜合交通系統的重要工具。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交通行業的深度融合,智慧交通、智慧公路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2023年10月17日上午,在第29屆智能交通世界大會“可持續智能綜合交通”全體會議上,中國公路學會理事長、交通運輸部原副部長翁孟勇做了題目為《智慧公路——可持續公路交通的必然選擇》的報告,回顧了世界及中國智能交通發展歷史,談了自己對智慧公路的認識,并對智慧公路發展前景做了展望。
翁孟勇在第29屆智能交通世界大會“可持續智能綜合交通”全體會議上做報告
智能交通在國際上已經有近60多年的發展歷史。翁孟勇介紹,20世紀70-80年代,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了智能交通的研究,1993年,智能交通系統被正式命名為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1994年,第一屆智能交通世界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辦。
從世界智能交通的發展來看,翁孟勇指出,智能交通從最開始關注于道路交通控制與管理、交通狀態、信息服務等,到近幾年關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數字化、安全、可持續等內容,愈加突出智慧、綠色、安全的戰略性和重要性。從近六屆智能交通世界大會所關注的議題來看,智能交通在技術發展、關注領域等方面都有了相當大的發展。
從中國智能交通的發展來看,翁孟勇指出,中國智能交通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經歷了培育階段(1993~2000年)、推進階段(2001~2015年)、提升階段(2016年至今),特別是2016年以后,智能交通在中國得到了快速發展,這得益于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極大促進了智能交通技術的發展。
翁孟勇提到,過去中文上使用比較多的是“智能交通”這個詞,而現在更多出現的是“智慧交通”這個詞。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2010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在這個愿景中,把智慧交通系統作為了一個核心系統。翁孟勇指出,中國在官方正式引用“智慧交通”這個詞,起始于2012年國家頒布的《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2013年,全國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大會提出“智慧交通”發展理念;2014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提出包括“智慧交通”在內的“四個交通”的概念;2016年,國務院《“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智慧交通”;2021年,在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的致辭中明確強調,中國要大力發展智慧交通。
翁孟勇指出,智能交通從20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開始應用,到2010年引入“智慧交通”的概念,其內涵、外延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體現在發展理念、技術進步,以及應用領域等方面。在發展理念上,全面采用了中國政府所倡導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在技術進步上,主要體現在以衛星定位、移動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發展上;在應用領域上,智慧交通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道路交通,還涉及到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鐵路、智慧民航、智慧航運,以及智慧公交等系統。
在智慧公路的探索與實踐上,翁孟勇指出,中國推動智慧公路建設,起始于2020年以后,12個省市發布的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指南,主要探索領域涵蓋了建設領域,如智能建造在公路領域的應用,包括公路運營管理中,如何利用智能技術進一步提高公路通暢效率、安全保障水平,以及促進養護技術的提高和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有效控制。例如,淮河大橋改造工程的智慧工地,實現了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常泰大橋實現施工過程質量管理自動化、信息化,打造智能加工云工廠、自動化流水生產線等,有效提升工程安全、質量、效率;滬寧高速無錫段智慧擴容;濟南繞城高速孫村東“云收費”收費站建設;成宜智慧高速、京臺智慧高速建設等。
對于智慧公路的認知,翁孟勇提出,智慧公路是指以安全、高效、創新、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融合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技術,具有全域感知、泛在互聯、融合計算、自主決策、智能協同、服務觸達等能力,實現公路建設、運營、養護、服務智慧化的新一代公路系統。
翁孟勇指出,智慧公路的主要功能特征為全域感知(即通過多維、實時、全息感知,實現“人-車-路-環境-事件”的全要素實時、連續信息的數字化)、泛在互聯(即公路與公路、公路與路域、路網與通信信息網、能源網、服務網的互聯互通)、融合計算(即以云計算能力為主要特征,實現海量、多源、異構數據的融合計算和開發利用)、自主決策(即實現預判、預警、比選解決方案等智慧化分析,進而實現數據驅動輔助決策、預決策或自主決策)、智能協同(即實現建養管運服業務協同、跨區域業務協同、車路協同、應急聯動,形成整體管理和服務能力)、服務觸達(即利用各類信息交互渠道和服務設施設備,為用戶提供高質量實時、方便、準確、可觸達的服務)。
翁孟勇認為,智慧公路的主要形態體現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人本化這四個方面。
截至2022年底,中國公路網里程已突破535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7.7萬公里,對于規模如此龐大的公路體系,其運行效率、服務水平、安全保障能力,包括其經濟性,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和整個交通運輸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走智能、智慧發展道路。翁孟勇認為,可以從智能建造、智慧運營、智慧養護、智慧服務、綠色低碳等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在智能建造方面。智能建造能奠定公路全生命周期數字化基礎,提高公路工程建設效率、安全水平和質量,提升施工資源優化配置能力,降低建設成本,降低工程建設能耗、碳排放。翁孟勇提到,近年來中國在公路重大基礎設施智能建造方面已經有了許多成功的探索歷史,為滿足工程的功效、質量、經濟性要求,中國的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京哈高速改擴建、新疆天山勝利隧道、京秦高速灤河特大橋等工程都引入了智慧建造技術。
在智慧運營方面。目前,中國運營管理主要著眼于三個方面:一是在通行效率提升方面,通過在一些省份大流量路段的實踐,利用智慧運營和管控措施,通行效率提高了20%左右;二是在安全應急保障方面,由于中國每年道路死亡人數仍然占比較高,通過應用智慧管控技術,通過感知設施、管控策略、特定應用場景建設,可顯著提升公路安全應急能力水平,降低事故發生率,特別是重特大二次事故的發生率;三是在調節交通流量、優化路網資源配置方面,目前中國公路有兩個體系,一個是收費公路,將近20萬公里,另一個是大量的不收費的公路,這兩個公路體系在資源配置上很不均衡,過去我們更多關注如何利用收費來推動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但在調節交通流量和減少擁堵方面還做得不夠,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北斗衛星和現在收費技術結合,探索建設自由流收費系統,通過差異化的收費、擁堵收費等政策,調節路網擁堵路段交通流,優化高速公路網與普通公路網的資源配置。
在智慧養護方面。中國每年在公路養護上的花費是巨大的,研究證明,以全生命周期理論分析為基礎,對全長100千米的某高速公路以30年為分析周期,智慧養護能降低36.5~41.4%的成本,因此,提高公路養護科學決策水平,科學制定養護計劃,可以有效降低養護資金成本,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例如,G1813威青高速煙臺段成功開展基于5G技術的“集中養護+無人化施工+全過程智慧管控”示范應用;江蘇滬寧高速蘇州段首次使用路面攤鋪“無人碾壓”智慧養護施工技術,降低路網影響率36%,產生效益超2億元。此外,智慧化養護也可以極大保證在役公路養護期間通行效率的提升。
在智慧服務方面。面向交通參與者提供安全、高效、舒適、多樣的出行服務,能夠極大提升服務水平和人民群眾出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智慧服務關注全天候通行-車道級霧天行車誘導系統、伴隨式出行信息服務、智慧服務區、車路云一體化自動駕駛等。翁孟勇表示,自動駕駛技術在中國已發展多年,“車路云一體化”的中國方案可以通過較低成本更科學合理地推動自動駕駛快速發展,并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智慧公路基礎設施,以及相關服務、信息通信等產業體系發展。
在綠色低碳方面。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要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對中國經濟與交通運輸行業是一個巨大挑戰。翁孟勇指出,當前一方面需要推進近零碳智慧公路、智慧服務區、智慧收費站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將綠色低碳理念貫徹公路基礎設施“建管養運服”全過程、推動綠色建養技術和節能環保新材料應用及固廢材料再生利用、推動智能控制及數字化管理手段等新技術的應用等;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路域資源,大力發展新能源與清潔能源,進一步推動促進交通運輸的降碳減排綠色發展,也可以降低交通運行成本。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675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556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48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494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357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21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268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271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20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