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5日,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傳化慈善基金會、北京群學城鄉社區發展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社會學之思提供媒體支持的“《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系列總結發布會暨清華·中國社會調查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辦。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謝維和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王天夫教授,傳化集團副總裁、傳化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徐迅,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副總編輯童根興發表致辭與講話。卡車司機調查報告研創者沈原教授、周瀟博士、馬丹博士做主題演講,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劉世定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周飛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馮仕政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楊典研究員出席會議并發言。來自媒體、高校及長久以來一直關注卡車司機系列調查的社會各界讀者參與了本次活動。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講話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教授在講話中表示,3月19日,中辦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型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深入開展調查研究。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總書記黨中央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總書記強調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機,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從多個意義上來講,《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既是這個時代社會調查研究的經典范例,也是百年清華社會調查的傳統。希望清華大學社會調查的工作進一步展開,延續清華社會學的優良傳統,把握時代變遷的脈絡,記錄社會變遷的歷程。在中國社會轉型的時期聚焦轉型實踐的邏輯,針對真問題搜集資料與數據,展開深入研究分析,推動社會學的學科發展,推動本土社會理論的發展。
傳化集團副總裁、傳化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徐迅致辭
傳化集團副總裁、傳化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徐迅表示,全國首個服務卡車司機的公益項目——“傳化·安心驛站”自2017年12月啟動以來,以“互聯網+社區+公益”模式,為中國千萬卡車司機群體互助、健康成長賦能。微觀層面,開發“傳化安心驛站”APP,建立卡車司機公益互助社群,為卡車司機提供心理咨詢、法律援助、困難救助服務,創建在路上的另一個“家”;中觀層面,通過傳化社工培訓、公益創投,提升卡車司機助人自助的能力,幫助卡車司機成長為在地社會建設的優秀公益力量;宏觀層面,傳化積極構建卡車司機的社會支持系統。如今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中國卡車司機調查系列報告,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卡車司機的工作和生活狀況,促成有利于化解卡車司機困境的政策出臺。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副總編輯童根興致辭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副總編輯童根興代表學術出版與傳播支持單位,向各主辦方、參會領導專家及媒體讀者表示了感謝。社科文獻出版社擁有專業的社會學學術出版團隊,五年多來隨著卡車司機系列研究一路走來,也為我們認識變遷中國提供了一套方法論,并樹立了一個文本典范,一個學術出版的典型案例:一是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這種出版形態,為社會科學研究者,尤其是社會學研究者如何以他們的學術立場、學術方法、學術觀點參與這個時代提供了一種路徑;二是中國卡車司機的調查研究和寫作,為社會科學研究者尤其是社會學研究者如何認識巨型變遷社會提供了一種方法;三是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為新時代如何打造社會調查文本提供了一個范例。繼《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的出版之后,中國社會調查報告系列也陸續加入了新成員。后續社科文獻也將進一步做好學術出版服務,為新時代的調查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No.5:城配·冷鏈·跨境》發布儀式
會上發布了《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No.5:城配·冷鏈·跨境》。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沈原教授、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周瀟博士、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馬丹博士分別就各自主題展開介紹。
沈原教授做主題演講
沈原教授以《冷鏈運輸與冷藏車司機》為題,介紹了從事公路冷鏈運輸的卡車司機群體的勞動過程。在我國公路貨運業中,冷鏈運輸是一個重要的分支,冷藏車司機需掌握比普貨運輸更多的技術,但其勞動過程也受到更為嚴密的監控。沈原教授認為,當前中國的冷鏈運輸業正在迎接一個大發展階段的到來,冷藏車司機的重要性日益彰顯。在這個意義上,對冷藏車司機的勞動與生活的揭示,或可有助于把握整個卡車司機群體結構轉型的方向。
周瀟博士做主題演講
周瀟博士以《同城配送與城配卡車司機》為題,呈現了“同城配送與城配卡車司機”群體的工作與生活。與長途運輸的卡車司機勞動相比,城配卡車司機的工作更為碎片化、更多地參與貨物的裝卸和搬運工作,受到的交通規章等限制也更多。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收入大幅下滑,工作自主性大幅降低。對城配卡車司機的調查有助于社會各界進一步認識互聯網物流平臺對貨運業和卡車司機的影響。
馬丹博士做主題演講
馬丹博士以《跨境運輸:卡車司機的特殊勞動》為題,分享了跨境運輸這種基于境內運輸又與境內運輸存在諸多差異的特殊的運輸方式和勞動形態。跨境運輸是跨境物流的重要環節,研究主要以中國—老撾的跨境運輸為例,揭示出跨境運輸是一種基于境內運輸又與境內運輸存在諸多差異的特殊的勞動形態,在境內自雇卡車司機勞動特征的基礎上,跨境運輸展現了其勞動過程的獨特性:小集體化的原子化、有限的流動性、轉向的不確定性以及特殊配比的復合性。這種特殊的勞動形態為中國卡車司機提供了另外一種選擇,也為卡車司機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課題。
沈原教授做中國卡車司機研究總結和展望
沈原教授對五年多來的中國卡車司機研究做出了總結和展望,也代表《中國卡車司機調查》課題組向廣大卡車司機、傳化慈善基金會、公路貨運業各個領域的受訪者、社科文獻出版社以及北京市社科院表示了誠摯的感謝。
經過五年有余輾轉各地、沐雨櫛風的田野調查,傳化慈善基金會公益研究院中國卡車司機調研課題組分門別類地對公路貨運業涵蓋的各不同勞動主體和工作安排開展調查,積累了關于卡車司機的豐富的田野調查資料。自2017年9月啟動,至2022年12月結束,調查所及10個省市區、20多個城市,發放調查問卷共計32247份,訪問卡車司機、物流從業人員、各類管理者共計449人,錄音時長 27316分鐘,錄寫訪談文字5157000余字,出版《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共5卷,計161萬字。沈原教授表示,卡車司機調查報告是具有學科方向性和學術支撐點的調查報告,是團隊探索和嘗試的一種新的書寫文體。推展和完善調查報告的新樣式,一方面使經驗事實得到描述和記錄,一方面為學科和理論的發展奠立基礎,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地記錄和解釋我們這個社會大轉型的時代。未來,調查團隊力求從調查發現的各類經驗材料中萃取精華、構建概念,力求豐富和推進勞工社會學理論,以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王天夫教授發言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王天夫教授在發言中表示,社會調查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我們聯系群眾重要的方式,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在改革開放事業推進之時,面臨的一系列不確定風險與問題等,都需要社會調查來把握、分析與挖掘。王天夫教授介紹了清華社會學的社會調查傳統,如沈原教授所言的中國社會調查報告是一種新的思考,是記錄社會轉型時期整個社會變遷過程的新的方法,呈現出來的文體和材料、理論之間的勾連也是一種新的方式。后續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也將繼續開展一系列調查,如中國醫師調查、中國職校調查、中國新農人調查等。目前中國醫師調查第一部——《中國醫師:群體特征與工作狀況》已于2023年3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未來在整個清華中國社會調查的系列任務或網絡建設過程中,也將繼續調查中國的真問題、撰寫資料詳實的調查報告、提出改善民生的政策建議、提煉中國本土的概念和理論、錘煉數字時代的社會調查方法以及展開更多的學術交流等。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31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598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519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550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06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56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296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30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32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