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運營成本中,人力成本所占比重很大。盡可能的安排好每一位倉庫人員的工作,使其發揮最大的價值,是每一位管理人員的重要課題。
這其中,以提升倉庫運力的柔性化,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合理安排淡季與旺季的人力需求變化最為突出。
本文將重點講述如何應對上面的三個核心問題:
明確職責與責任
在一個進出頻繁的倉庫,很多不同的崗位都會對貨物的數量變化產生影響。
比如叉車司機會整托整托地進出貨物、倉管員(揀貨員)會對零散貨物進行揀選、搬運工會進行裝卸堆碼操作、質量控制員會抽檢或隔離(釋放)產品……
他們的日常工作都跟貨物打交道,若是沒有界定清楚各自的職責,就會相互影響及至發現數量短少時相互推卸。
應明確劃分各個崗位對庫存精確性的職責。
比如搬運工只允許在裝卸區域作業,發生破損或發現數量不足時不準私自進入倉庫搬幾箱貨補上,必須通過現場管理人員記錄后安排;倉管員對自己揀選的貨物負責,每一件進出都要求記錄在案;叉車司機對整托貨物負責,完成每個庫位的進出后都要做到及時登記……
資源評估
首先要了解整個運作過程中需要哪些資源,比方說要有倉管員將貨從倉庫中揀選出來、要有叉車司機把揀選好的貨叉到車上、要有搬運工站在貨車上堆碼;
其次要測算資源的理論效率,根據行走路線、行駛距離、碼貨速度等算出分揀、叉車、搬運的效率;
最后要計算運作的資源數量,把待作業的貨量除以各資源的效率,再加入一些經驗值(比如工人要喝水、上廁所、叉車換電池等時間),就能算出來需要幾個倉管員、幾個叉車工、多少搬運工了。
提高配合
作業資源數量算夠,時序排清,還不夠,因為作業仍由不同的工種分別完成,只要銜接上不夠緊湊,依然會有少量卡頓的。非紅分享一種團隊配合的模式,就是將作業所需的各種資源分組,而不是單獨作業。
譬如前面算出來一天的倉庫資源需求是6個倉管員、6臺叉車、12個搬運工,那么把他們分成6組,每組1個倉管員、1個叉車工、2個搬運工,每一組同時處理的訂單就不會太多而造成混亂,人少亦容易溝通,按前面提到的作業時序方式,相互配合、互相提醒,就很容易達到時序方式二的整體效率。
做好計劃
不少倉庫的前瞻性做得不夠,經常出現某些時間段,突然集中大量的裝卸勞務工作,以至于已安排的資源、人手不足;經常在正常的作業時間中出現某些時段,幾乎沒有裝卸勞務的需求,以至于安排的資源、人手大量空閑;在旺季或者沖量的日子里,容易出現因裝卸勞務作業太集中而造成現場混亂、不能按照計劃完成任務的情況。
這就要求倉庫必須想辦法拿到盡可能準確的、分時段作業量的預測,至少提前一天,用于安排第二天的作業資源。
人力與控制
前一步拿到的預測,在未經優化之前常常是波動很大的,完全按照這個需求去執行,可能會造成比較多的資源浪費、人員疲累。
例如某倉庫早上八九點希望來裝車的客戶最多,如果都按這個需求來安排人員和叉車,少了裝不完,多了在10點后又有一半閑置。凌晨也一樣,有些客戶擔心早上裝車來不及送到,要求半夜就裝,雖然量不大,但得單獨安排一個夜班的資源給他們,作業量不飽和還很累。
因此需要把原始的需求進行優化調整,比如不按8-9點最高峰的需求來安排,而是結合整個上午的作業量,大概設置中間值就夠了;
夜班不安排,但可以早兩個小時開工,從6點就把作業資源安排進來,整天的作業量在調整后相對均衡時,勞動效率往往是有序高效的,現場也就不會混亂危險了。
提升作業彈性
把一天內的各時段作業量拉平,能讓裝卸資源的效果在每個時段發揮到最大,但是如果一個月之內波峰波谷也會很大時,怎么破?
除了拿到分日的作業量預測外,我們同時還要具備裝運能力變化的彈性。
比如外包工數量安排,月初只要排白天一個班發貨就夠了,月中可以兩個班,月底得安排早中晚三個班;再比如儲位安排,月初入庫多發貨少,盡量將貨疊放高些增加儲能,而月底入庫少發貨多,入庫的貨物就沒有必要再上高架,增加出入庫運行的時間了,可以將貨疊放矮些以提高周轉效率。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368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40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032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18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92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896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830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93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80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7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