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90年代,當電力革命與自行車相遇,全世界第一輛電動自行車誕生了。但囿于當時的電池技術和市場需求,兩輪電動車這種新生事物,更多地存在于專利圖紙上。
百年之后,當電池技術的進步與中國轟轟烈烈的城鎮化進程不期而遇,兩輪電動車真正興盛了起來。到如今,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輪電動車生產和消費國,年產量超過5000萬輛,保有量超過3億。
在這個普及過程中,許多企業都被淘汰出局,但也有一些優秀企業不僅扛過了價格戰的激烈廝殺,而且還探索出了一條升級之路,用實際行路證明,兩輪電動車不只是廉價出行工具,也可以是科技與品質的代名詞。
2015年,當雅迪提出要做"更高端的電動車",行業對此不以為然。
當時,市場上有上千家兩輪電動車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用戶,企業普遍采用請大牌代言人、打價格戰的競爭手段,各種“擊穿價格底線”的促銷活動此起彼伏。
在中國普及兩輪電動車的階段,企業拼價格客觀上起到了推廣產品、壯大行業的歷史作用;而代價是,兩輪電動車這個行業從此被打上了“低價低質”的標簽。
不少企業試圖靠低價競爭熬死對手,在未來獲得更高利潤。但雅迪創始人、雅迪科技集團董事長董經貴認為這不可持續,“打價格戰永遠沒有未來”[1]。
這一判斷來自于樸素的現實:2013年,兩輪電動車產量達到3700萬輛的歷史頂峰,隨后下滑,“以價換量”不再能開拓市場,行業在“低價格-低利潤-低品質”的惡性循環中越陷越深;與此同時,人們的收入不斷增長,低價低質的電動車,越來越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6年,雅迪正式向高端化吹向了沖鋒號。這一年,雅迪投資美國電動摩托公司Lightning Motors,雙方聯合研發了世界上最快的兩輪電動車,時速高達352km/h的LS-218。不止如此,雅迪當年還推出了售價8588元的旗艦級智能電動兩輪車Z3,在智能科技上對標手機,動力科技則選用了汽車級技術。
這些略顯炫技的高端產品,實際上是雅迪的奮力一躍。
對企業來說,高端產品一方面可以增強顯性的品牌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加速隱性的技術基礎的建設:高端產品的溢價不僅可以提供更充裕的研發資金,同時高端產品提出的需求也會推動技術研發進步。而進步的技術反過來又能促進產品走向高端,兩者形成互相促進的飛輪。
汽車行業常有這樣的例子:高端產品帶動一項新技術開發成熟,而后向平價產品下放,使得整個品牌的銷量與實力都獲益,比如豐田的THS混動技術。
而雅迪則在兩輪電動車行業,率先轉動高端產品與技術基礎這對飛輪。
Z3開啟了雅迪產品高端化進程
尤是Z3,它成為了雅迪大規模啟用新技術的試驗田,搭載了雅迪自研的GTR電機、智能感應燈等技術。與此同時,雅迪已經開啟了電池技術的研發,這些技術經歷擴展、演進、迭代,而后打造了雅迪越來越多的優質產品。
對高端產品和技術實力之間關系的認知和行動,最終為雅迪構建了越來越深的護城河。
今年春節,一些電動汽車因在高速上充電難、趴窩而上了熱搜,甚至有網友吐槽“充電一小時,排隊四小時”。其實,3億兩輪電動車用戶的里程焦慮,一直以來都是“房間里的大象”,是一個無法被忽視的問題。
在兩輪電動車行業,成本低、安全性好的鉛酸電池一直是主流,但用戶對其并不滿意——壽命短、充電時間長、冬季續航衰減嚴重。而鋰電池雖然能克服這些問題,又在成本與安全性上劣勢明顯。
電池領域素來有性能、成本、價格的不可能三角,但行業領軍者的使命,向來也是挑戰不可能。
2016年,雅迪了解到石墨烯電池技術,判斷可將其應用至鉛酸電池,為之組建一個上百人的研發團隊開始技術攻關。
作為一種新興材料,石墨烯電化學性能優異,但制備成本高,商業化應用受限。雅迪團隊歷經多年研發,相繼攻克了石墨烯作為導電漿料的低成本制備技術、與鉛酸材料結合的漿料真空霧化技術等尖端技術[2]。
2018年,雅迪研發的TTFAR石墨烯電池問世,眼下則迭代到第三代。相比普通鉛酸電池,其循環壽命長達1000次,是后者三倍,配合快充充電器,最快3個小時可充滿電,容量相比同體積電池也提升了20%-25%。
今年3月,石墨烯發現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海姆獲知雅迪對石墨烯的普惠應用后,如此評價,“(石墨烯鉛酸電池)大大改善了鉛酸電池的性能,石墨烯的使用,使電池有更長的使用壽命、更快的充電速度,以及在極端寒冷條件下更穩定的充電和放電周期?!?/p>
這其實是一種理想的“技術接力”——科學家負責發現材料的可能性,雅迪則將黑科技轉化成真正造福大眾的產品。
不過,增加電動車續航里程靠的不僅僅是電池,它更是一個系統工程。為此雅迪還開發了高效率電機、電能回收系統、低滾阻輪胎、低電阻電纜等,形成了一套成體系的動力能源技術——TTFAR增程系統。
2020年7月,以TTFAR技術為基礎,雅迪推出了中高端車型“冠能”系列,擊中用戶續航焦慮痛點的冠能系列一上市,便成為熱銷車型。
驅動冠能車型的TTFAR電機
這些在先進技術底座上生長出的中高端產品,支撐起了公司的高速高質增長。
2021年,雅迪銷售1386萬輛兩輪電動車,其中冠能車型就賣出390萬輛,將近每四輛雅迪新車,就有一輛冠能。中高端車型成為主力意味著,雅迪實現了發展動能的升級與轉換。
這種發展模式升級背后,是雅迪對科技研發的信仰,以及真金白銀的投入。
在全球,雅迪超過1000名研發人員分布在6個研發中心,他們組成了雅迪行業領先的能源科技、智能科技、工業設計、制造科技四大技術團隊。依托雅迪的大數據平臺,四大專業團隊面向用戶需求進行針對性研發,讓雅迪成為掌握自主創新能力的科技公司,而非零部件組裝廠。
為供養龐大的技術團隊,雅迪的研發費用連續多年快速增長,并在絕對值上傲視行業。作為結果,截至2021年雅迪擁有1300余項專利,排名行業第一。
而無論是產品的科技升級,還是技術的飽和式研發,這一切在十余年前就有跡可循:2005年,當同行的名稱清一色為車業公司,董經貴前瞻性地給公司起名,雅迪科技。
如今,當雅迪走出了一條科技加持高端產品的正確路徑后,兩輪電動車行業紛紛效仿,但多年投入建立的技術優勢已經為雅迪建立了壁壘。并且,一個足夠好的兩輪電動車品牌,要求也不僅僅是科技屬性。
十年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5萬元,當時的用戶對兩輪電動車要求是價格為主,質量湊合就行,服務基本不考慮。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翻倍,對質量和服務的要求已不能同日而語。
2020年,由中國自行車協會發布的《電動自行車售后服務規范》應聲落地,對零部件執行標準、質保期限等作了規定,其中大部分為1-2年。但兩輪電動車作為一種耐用消費品,用戶的換新時間遠不止1、2年。
如何回應消費者更高的質量訴求,是這個轉型升級中的行業必然要回答的問題。
今年,雅迪新發布了冠能二代雙倍質保車型E8S、DE8S 、DM6S。其中,冠能二代E8S搭載了雅迪最新的TTFAR石墨烯3代電池與TTFAR 2.0增程系統,達到兩輪電動車的續航天花板——一次充電最遠可行駛200公里。
搭載TTFAR 2.0增程系統的E8S
更引入矚目的是,在這批車型上,雅迪首次在行業中提出了雙倍質保,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質保時間翻倍,像電機這樣的關鍵零部件質保時長進一步提升到了4年。而售價十余萬乃至數十萬的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質保年限通常也就5年。
這引出了一個事實:科技在兩輪電動車上的應用不僅僅體現在產品功能上,制造能力,同樣是科技實力的關鍵一環。
因為成本低、靈活度高,兩輪電動車行業手工生產、裝配比例遠高于汽車工業,自然在質量保障上無法與汽車看齊,長時間質保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意味著售后支出大增。
但當行業的質量體系無法充分滿足用戶的需求,行業龍頭決定用現代化的生產,樹立起新的質量標桿。
過去數年,雅迪建立起了Yadea Link-QC質管平臺,主要工作分為兩部分:
一方面,雅迪進行了生產線的自動化、數字化改造,通過引入大量機器人,實現了電機、車架、焊接、涂裝等部件和工藝的無人化生產,檢具通過率達到95%,遠超手工水平。
另一方面,對生產流程,雅迪在行業內率先引入了豐田TPS精益生產體系,對關鍵零部件的工藝標準定在了汽車級乃至航空級,并以高于新國標的標準進行檢測。
將科技從臺前向幕后的延伸,讓雅迪擁有了領先的制造能力和生產體系,以此為依托,雅迪才能在質保上對用戶作出遠超行業水平的承諾。而從雅迪不斷走高的銷量來看,這最終也轉化為了用戶購買決策的關鍵一環。
作為中國人均保有量最高的交通工具之一,兩輪電動車尤其能體現"時代的脈搏"。當中國逐漸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兩輪電動車也不能例外。2019年推動的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可以看作兩輪電動車步入發展轉型期的標志。
在這個過程中,粗放的企業退出了,而秉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雅迪,接住了"轉型紅利"。
實際上,從80到90分遠比從0分到60分艱難,但時代滾滾向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高,身處其中的企業,唯有用硬核實力武裝自己,激流勇進。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787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603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647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613 閱讀暖心護航春節返程,順豐確保每一份滿滿當當的心意與牽掛新鮮抵達!
420 閱讀1月27日-2月2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419 閱讀春節假期全國攬投快遞包裹超19億件
404 閱讀2025年1月20日-1月26日全國物流保通保暢運行情況
366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38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