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年一度的跨太平洋海事會議(TPM)在美國長灘登場,這也是船公司與貨主協商長約的傳統場合。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大型船公司取得的長協運價已比去年合約低了約三分之一,合約期最短甚至破天荒只有兩到三個月,各界也日益擔心航運業是否會真正進入價格戰。
在今年的TPM會議上,與會者在尋找幾個關鍵問題的線索:今年是貨主自2019年以來首次占據上風,長協談判將如何進行?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貿易低迷狀態還會持續多久?集裝箱承運人能否阻止運費繼續暴跌?
在大會開啟之際,全球航運業正苦于應對“全球貿易趨緩、集裝箱運價暴跌”新形勢。最新波羅的海運價指數FBX顯示,中國至洛杉磯的運價下滑8%已跌到1071美元/FEU,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5898美元。美東下滑10%至2344美元/FEU,也遠低于去年同期的18020美元。
多年以來,TPM已經成為跨太平洋合同費率談判季的開端。各方在TPM上放風,相互試探底線,并隨后在5月1日前簽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大型船公司取得的長協運價,已比去年的合約低了約三分之一。貨主也表示,正取得更低的運價。
這與Xeneta數據吻合。得益于美國出口運價回暖提振, 2月份全球集裝箱長協運價中止了大幅下滑的頹勢。根據Xeneta發布的最新航運指數(XSI),繼1月份環比暴跌13.3%之后,2月份平均長協運價僅下降了1%。在基本面疲軟的背景下,這一數字出乎意料。Xeneta指出,該指數已經連續第六個月下跌,自2022年8月以來下跌了22%。
過去與船公司協商的合約期通常為一年,但運費基準和市場分析平臺Xeneta首席分析師Peter Sand指出,今年的TPM會議卻在協商最短兩到三個月的合約,這前所未見,“風向已完全轉變,貨主目前在談判中占據上風”,船公司將在今年的運價談判中承壓。
有分析師指出,船公司未來幾周可能開始下調運價大打價格戰,以吸引新客戶或留住現有客戶。丹麥海事咨詢公司Vespucci Maritime首席執行官兼航運分析師Lars Jensen認為,船公司取消的航次應該再多一倍,過去五個月來的需求崩潰,正引發誰都不愿意看到的價格戰。
船公司紛紛以閑置船舶、返還租賃船舶等措施避免運力過剩。馬士基和地中海航運(MSC)已被迫面對新現實,過去三個月來已擱置原定從亞洲駛往美國的三分之一運力,也取消數十個航次擱置從亞洲到歐洲的20%運力。
數據顯示,集運業已閑置約7%的全球運力,這些船舶不是停在碼頭維修,就是停泊在中國以及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外海錨地,船上只留少數船員。(查看海運網文章:船、箱過剩!海運停止“瘋狂”,何時迎來拐點?、國際貿易放緩到啥程度?看看全球閑置的集裝箱船數量就知道了)
集裝箱航運業也面臨美國消費支出前景的不確定性,如果美國消費者繼續支出,積壓的庫存將迅速消化,進口需求也將恢復,但若經濟萎縮,集裝箱運費預計將跌到低于損益兩成的水準,船公司之間將開啟價格戰。
據Maritime Executive報導,較低的運價還迫使一些規模較小的承運人倒閉,例如2月份進入破產清算的澳大利亞船公司Focus Container Line和2022年10月倒閉的英國新成立6個月的船公司Allseas Global Project Logistics。失去競爭可能會使托運人面臨的選擇更少,并最終導致更高的運價。(查看文章:破產!又一家集裝箱班輪公司宣布倒閉!)
地中海航運(MSC)首席執行官Soren Toft表示,目前庫存水平仍較高,但預期庫存將在第2季略為削減,在下半年帶來增長。MSC將退租多達60艘船舶,并報廢一些老舊船只,以控制運力。該公司已訂購約130艘新船,將在未來三年半逐漸加入船隊投入運營。
其他業內人士則認為集裝箱航運業要花更長時間才能扭轉頹勢。馬士基首席執行官柯文勝(Vincent Clerc)曾表示,美國進口商的訂貨量遠低于正常水準,可能需要六到八個月需求才會開始再度增長,今年的獲利將低于去年。
美國零售聯盟(NRF)預計,美國2月海運進口量環比下滑12%,年減26%。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852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13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37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20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75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493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24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49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056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99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