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這個話題,我想起了以前負責過的一個副食倉管的項目,這個項目的特點是快進快出,利用倉庫來給客戶分貨,倉庫常常需要在3,4個小時完成所有的配送點的貨物。
于是倉管員提到了一種“誠信收貨”的概念,即收貨時先讓他們全部收(不掃碼驗貨),再揀貨時用把槍一個一個得掃,用揀貨來反推收貨數據,這樣能節省作業時間。
其實提出這個概念的初衷是為了節省作業時間,用揀貨數據來約束收貨數據,但顯然是把這兩種概念給弄混淆了,收貨的目的是為了約束供應商,去衡量供應商交貨質量的情況,確認收貨后會付款給供應商。
而揀貨的目的是為了配送給客戶,是為了將貨物準時按量送達給客戶。
試想想如果收到的貨有問題,此時我們根本不能判定是送的貨有問題,還是倉庫作業人員無意的損壞。
所以這種道理也說不清楚的需求,最終我沒有答應去做。
但也考慮到這種快進快出的特點。最終做了一鍵揀貨的功能。即收貨的時候按實際的收,檢貨的時候,若實在掃描不完,提供了PC端一鍵揀貨的操作。
對于貨品上哪些是掃碼揀,哪些是一鍵揀,也能區別出來了,對于收貨/揀貨的人效也能很好的統計出來。
那么回到主題,為什么我們要重視收貨呢?
因為倉庫收貨工作是連接采購與銷售的紐帶,其質量好壞直接決定企業獲利空間的大小。
另外收貨的貨品是否完好無損,是否能夠將貨款打給供應商。如果收貨時不妥善處理是很容易造成庫存差異的,從而影響到整個倉庫的管控。
例如非上班時間收貨,造成收貨的數據與系統不同步。純手工清點貨物作業時,手工作業往往會其具有較大的出錯概率。登記到excel里對應數據寫錯。
因收貨數據造成的錯誤。容易到造成錯誤的發貨單據,從而影響給供應商結賬。
此外還有幾種常見的收貨錯誤情況。例如因包裝所帶來的錯誤。未開箱驗貨時。商品SKU錄入錯誤。
收貨時錯誤的錄入的計量單位。把托和箱弄錯,甚至是數量數錯。
所以我們在設計系統收貨的時候,更多偏向于用pda來進行作業。這樣就保證了數據的可靠性和及時性,讓作業人員更能夠方便快捷(傻瓜式)的完成作業,減少后續數據錄入和導入出錯的概率。
關于供應鏈的風險,《供應鏈管理》的作者提到了兩點。第一點使職責分離。
例如倉庫員工不可以既有批準物料移動(做計劃)又自己執行移動(實際移動)的操作。
例如倉庫保管員工堅守之道,利用職務之便。在系統上完成了貨物的出庫。然后又串通外部的不法分子將貨物運出賣掉。所以我們在設計權限的時候要針對不同的操作。設置不同的權限。保證系統在不同情況下的靈活性。
第二點則是在制定職責時,要考慮各種情況,一定要盡可能的杜絕和防范,減少漏洞。
很多時候,在最開始實施初期的制度時,大家都會遵守。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會慢慢疏忽起來,不再嚴格按照流程來辦事兒,而是走一些自定義的捷徑。
例如公司規定倉庫保安只能允許提前預約的卡車進入倉庫提貨。但是面對特殊緊急發貨的情況,保安會迫于壓力。最后沒有預約的卡車也進入到倉庫。這個先例一旦破壞讓其他人就很難以信服。
規則也就不在那么容易遵守,安全性也就無從談起。供應鏈的管理需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辦事兒。
說到供應商的交貨考核情況。這里需要提出一個概念,叫時間窗口。以交貨時間在某個區間。太早或太晚都不好。
太早倉庫的面積可能會比較小,無法存放大量的貨物。造成貨物擁擠。甚至是爆倉的情況。
而太晚則會擾亂生產計劃,若客戶需要的貨遲遲沒有送來。倉庫會收到更多的投訴,也會直接影響供應鏈的送貨效率。
我們常用訂單行來衡量及時率和準確率,而并非用訂單或訂貨數量。因為訂單包含多個會有多個商品。而訂單數量不同商品種類不一樣,數量也千差萬別。
送10個到達9個差1個,和送1000個到達999差1個,雖然數量上都是差1,但影響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所以相對而言,使用訂單行來衡量更可靠。
收貨方應該提早知道每個訂單的到貨時間,防止因收貨人手不夠,未將收貨數據錄入系統的情況。
這里一般都有一個預期,即提前知道需要收哪些貨,貨品的數量是多少,以及大概預測收多久。有了預期后再結合實際的收貨效率就能產出考核報表。
并且也能知道在大促時是否增加人手,安排值班人員等情況。
避免收貨區域發生爆倉。主要表現為大量托盤堆積在入口通道。降低收獲的工作效率。供應商司機投訴。若是著急的客戶也會進行投訴。
很多小的倉庫因為想節約制單的時間,要求系統服務商提供類似無單收貨的功能,即無計劃的,能以實際到多少實際收多少為來創建訂單明細,記錄收貨數據。
對于這個功能,其實是飽受爭議的,先不說沒有計劃所帶來的問題,其次萬一供應商發錯貨了呢?把原本是B倉庫的貨物發到A倉庫,而恰好A倉庫又有該貨物。
A倉庫收到貨之后,又做了上架動作,此時才發現貨物收錯了,又需要將這些貨拿出來,只能讓倉庫做庫調或指定庫位商品出庫,這其實很是麻煩,帶來了很大程度的時間浪費。
那無單收貨是否就沒有價值呢?這種問題又怎么去規避呢?其實我認為只需多加一步確認即可避免這種錯誤。
在收貨完成前,增加回單的確認,前面也說了,回單是一個雙方的確認,對于無單收貨,本身就沒有訂單,那回單則是重中之重,需要供應商和倉庫人員仔細核對上面的信息,若信息無誤后再進行按回單描述進行收貨。
凡是人工操作的活動,就會發生一系列的錯誤,我列舉幾種導致出錯的原因。
1、 簡單的記憶缺失:比如記錯了要收貨的數量、或者數錯輸錯數量。
2、由于信息太多導致的疏忽和錯誤:信息量太大對人腦是一種負擔,同時接收到大量信息,很容易搞混,選擇商品時選錯。
當人們在工作時,不可能不出錯。這些錯誤是由于人腦的特點造成的,大腦很容易錯過細節,所以無論檢查得多么仔細,都可能會發生錯誤。了解人類的這種認知功能是預防錯誤的第一步。
物流部門每天都要進行大量的運輸、倉儲和相關的資料檢查工作。如果這項工作依賴于人的雙眼,那么就會出現錯誤。
這是因為人類的認知功能不適合機械地執行細致的工作。
舉個例子,地鐵里的安檢人員通常有2個人,一個人負責進站秩序,另一人看著安檢機屏幕。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需要對換一下崗位,因為長期盯著屏幕后就無法集中注意力。
所以我們在設計系統的時候,要盡可能減少輸錯數錯選錯的概率,即使出錯了,也應該有辦法進行撤銷。
例如在PDA收貨時,能提供掃指定條碼進行收貨數量默認+N(N一般為1),若掃描相同的條碼,最好能有所提示,避免重復收貨(非唯一碼的暫時沒辦法,只能靠培訓標準作業去規避)。
此外就是多提醒。因倉庫一般比較吵鬧,最好在收貨成功時有滴的聲音,表示收貨成功。若出現失敗,則需要告知明確彈窗告知失敗原因,并語音告知“重復”、“失敗”。
保留關鍵內容給信息的接受者,減輕他們處理信息的工作量,提高準確性。
若真的出現錯誤收貨的情況,應該在已收列表上,顯示收貨人、收貨時間、收貨情況,并允許在指定條件允許撤銷收貨。而非只能在PC上去撤銷,具體可用功能權限來加以控制。
最后是電子化。我們要盡量使用電子化的方式來打印出已收的情況,自動把已收商品、數量寫入到單據上,避免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
對于倉庫的收貨地址、收貨人、聯系電話等,我們可將預設信息寫入到倉庫上,只需要輸入倉庫編號,就可以自動帶出正確的信息,減少手工輸入的環節,提高數據正確率。
部分倉庫收貨后一定要進行質檢才能做入庫處理,尤其是生鮮食品類的商品。質檢分為全檢和抽檢,質檢后不合格的,可以直接進行拒收或退貨操作;質檢是由質檢部門完成。
在質檢環節,主要是根據收貨信息創建抽檢單,這些往往是在 QMS 系統中進行的,抽檢單號可以對應一個或多個入庫單。
抽檢的箱數或數量是根據質檢系統中設置好的策略規則生成的,按計劃抽檢一定數量的商品進行質檢。
抽檢單生成后,質檢組需要進行質檢提貨,此時商品從收貨貨位開始進行轉移,進入到質檢區,質檢完成后如果合格可以直接交給入庫組進行入庫(上架)操作。
對于不合格的進貨單需要進行拒收操作,注意,至此商品還沒有進行入庫,即前端銷售或 SCM中采購單狀態還是待入庫狀態。所以在系統處理時,質檢未合格的商品并不會產生庫存。
質檢過程中涉及收貨組與質檢部門的貨品交接,有轉移就可能會有異常場景出現。最常見的就是交接過程中出現商品丟失,如果發生需要確認損益原因,確定責任部門,此部分并不屬于我們常見的盤點單。
在質檢環節,輸出項是質檢報告單,此信息常常保存在 QMS 系統中,必要的時候,在WMS系統可增加單據照片上傳功能。
和運輸系統一樣,運輸系統存在合同物流。而收貨環節存在糾紛,我們應該用物流協議去約束供應商。
物流協議是使用標準化的語言規范客戶與原料供應商。是訂單交付的物流規則。他主要具體包括五個部分。信息流、供應鏈敏捷性,相關責任、還有其他具體信息(基本收貨信息,第三方物流、公司信息可循環包裝使用等)。
對于供應商的約束原則上是不建議頻繁的更換原料供應商、和快遞物流。
若送貨物流公司不按收貨方規定操作(包括送貨品種多或少),該協議應定義好對應的懲罰方式。
在收貨時,我們經常用到回單。回單主要是確認倉庫收到得貨品的品種和數量,以及收貨人和收貨時間。
在遇到收貨糾紛時,能夠根據該憑證進行核對。所以物流協議中應該規定好對應回單的詳情。系統能記錄好對應的回單,提供圖片上傳的功能。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146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1578 閱讀聊聊2025年物流企業如何做營銷規劃
1527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466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937 閱讀極兔速遞2024年第四季度包裹量增長32.5% 全球日均單量超8000萬件
958 閱讀京東緊急馳援西藏震區,首批救援物資已由專車送出
955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868 閱讀仿生學:蜂巢帶給供應鏈管理的啟示
843 閱讀人民日報“晚安短信計劃”關注電商西進:拼多多新農人傳遞溫暖
87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