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業的物流戰略分析和企業的物流戰略分析有所不同,企業的物流戰略分析有企業的戰略做方向,有具體的數據做支撐,有明確的需求做指引,有企業本身的資源情況做框架,有企業的業務形態做導向。再通過物流戰略分析九步法,就可以非常契合的為企業制定出符合其實際的物流戰略定位,制定出物流戰略方案,也可以延展出可落地的推行計劃。
而這在行業分析中是不行,主要原因就在于,行業包含著其中的無數企業,這些企業各有其特點,具體的需求不同、資源不同、業務形態不同,本身企業的戰略也各不相同。行業的物流戰略分析難以將這些細節無差別的覆蓋,只能從大的角度去分析,依照行業特點和行業趨勢,給出趨勢性的物流戰略方向和行業通用的,大而化之的轉型策略。
因此下面的內容就是通過對零售行業的特點以及行業趨勢分析,推導出在零售行業里,物流這個板塊里有哪些趨勢,企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去應對。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企業在依行業趨勢制定企業自身戰略規劃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我們常說的老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靠九步法,詳細的分析企業現狀,制定完整物流戰略方案后,再做執行。
零售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其根本性的特點就是從各類渠道獲取商品,然后在銷售給終端消費者進行消費使用。作為消費使用而不是作為生產材料,是零售行業售賣活動的本質。零售行業是整個生產體系面對社會消費的最終端,有各種各樣的銷售形式,商超、便利店、倉儲店、農貿市場、電商、專營店等等都是零售業的經營方式。
零售業并非一直不變的,受地域、經濟環境、技術環境、政治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零售業的業態也在不斷的衍變。以中國為例,最初的零售形式大多是前店后廠的形式,也就是后院進行制作,前面店面進行銷售的形式。或者是自家的作坊、工廠生產后再運輸到門店去銷售,這種形式是自產自銷的方式為主。也有從其他地方采購商品在本地門店銷售賺取差價的,這種一般情況下規模會較大,兩種統稱為坐商也就是有店鋪作為銷售場所的零售形式。還有一種相對規模就要更小一些,叫做行商,行商沒有固定的銷售場所,沿街售賣,有顧客就停下來檢驗商品,商議價格,在非固定的場所進行銷售。
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晚清和民國,隨著國外先進科技和理念的進入,中國開始興辦起大型工廠。對小型的前店后廠式的零售方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但是對貿易型的零售形式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也為現如今的零售體系打下了基礎,現在的零售行業很少見到自產自銷的形式了,絕大部分都是通過貿易的形式,買進商品,再銷售給終端客戶。世界上的大多數零售行業,也是沿著這個方向發展起來的。在這個階段之后,美國就逐漸產生了百貨店、連鎖百貨店。而中國在這個時期也產生了很多百貨公司,集齊更多的品類在同一場所銷售,改變了過往較為單一品類商品的銷售模式。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中國的零售體系和國際的發展趨勢產生了分裂,不再并軌行駛。1957年供銷社體系成為主導中國零售,連通上下的主要網絡。計劃經濟對社會零售產生了極大的沖擊。
直到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零售體系又開始和國際靠攏,百貨大樓、超市、連鎖店、專賣店和便利店等開始逐步的進入中國,中國的零售行業開始變得多姿多彩。其后的90年代,電子商務在國內興起,21世紀初,電商逐漸興起,2003年淘寶在杭州成立,2004年京東的前身京東多媒體上線運營。電商的發展帶來的最大影響,除了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以外,就是對中國物流行業尤其是快遞行業的催發作用。
再后來的2016年,新零售的概念被馬云先生提出,在零售行業又掀起了一波熱浪。現在新零售的熱潮已退,但是新零售給出的方向卻還在繼續,各業態的零售企業都在不斷的延展自己的能力,向著新零售的方向去努力。
零售業還在不斷的衍變發展,值得從業者不斷的探索。就目前而言,根據業態我總結了6項零售業的發展趨勢,相對應的就是在這些趨勢下物流戰略的選擇和轉變的策略,不一定全,權作參考。
闡述趨勢之前,先總結一下零售行業的特點,這些特點是行業普遍存在的,且不管業態如何變化,這些特點都還在。
1、直面消費者
零售行業和終端消費者之間不再有其他的銷售環節,零售終端和消費者直接完成交易,不管是面對面的還是線上的交易形式,和消費者直接交易是零售行業的第一特性。
2、訂單量小
零售訂單一般單筆訂單體量相對較小,不會像B端交易一樣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訂單體量。(高端奢侈品的交易量在整個零售訂單中占比微乎其微)
3、品類多
零售業涉及的商品品類非常多,而且通常一個銷售場所都會有比較大的SKU量,例如某商城,總量SKU達到數千萬量級。
4、購買頻次高
B端采購往往以生產原料、物料和MRO等為主,單次采購量大,采購周期也長。以周為維度的都是較為頻繁的。但是零售不然,每天購買是一個非常普遍的頻次,甚至一天多次購買也是不罕見的事情。
5、復購率高
零售商品主要就是圍繞著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學習娛樂等等,絕大部分以消耗品為主,今天要用明天也要用,對商品的復購率高,很少有人今天買了三天的菜,三天后就不買了,光吃主食了,菜還是要買,生活還是要繼續的。
6、需求變化快
顧客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不斷變化的,今天可能喜歡花裙子,明天再買就要買條素色的,總是不一樣的。和B端基本固定的SKU不同,要滿足C端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是必須的。
1、線上線下融合
線上和線下相融合是非常明顯的趨勢,這是新零售浪潮的余熱,也是零售業業態發展的必然。曾經的電商,借著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強勢崛起,對傳統的線下零售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迅速形成了幾個行業巨頭。但隨著紅利消退,電商最關注的一個數據用戶增長幾乎到達天花板,JD的活躍用戶數達到5.88億,貓系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億,除去年紀太小無法網購和年紀較大不愿網購的部分人,幾乎已經沒有什么上升空間了。
所以我們看到,電商巨頭互聯網巨頭,都在不斷的探索線下實體店的模式,期待著線下線上相融合。由線上帶流量,由線下帶體驗,成為電商二次增長的救命稻草。
線下零售業面臨同樣的問題,線上購物的便利性和多樣性,是實體店零售所不能比擬的,價格也不具備優勢,似乎線下實體店不再具備生存的價值。但隨著對網購新鮮感的降低,線下實體門店的實物直觀,即買即得等接觸式的消費體驗,成為新一代消費者的追求。甚至是可以逛一逛的體驗,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回流到實體店中。這也為實體零售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實體的線下零售者也看到了電商的優勢,幾乎我所知道的零售實體都在進行電商化的開發和探索,很多已經非常深入,不弱于傳統電商企業。例如物美、永輝、山姆等等。
線下線上相融合,就將原來單一的交付場景(現場交付或物流交付)變成了多交付場景,作為兩者兼備的零售企業,就要將兩種交付場景全都融合進去,形成自己新的物流戰略和物流體系。
2、數字化信息化驅動
數字化驅動是零售行業的第二個強趨勢,隨著品類的不斷增多,訂單量不斷增多,行業希望對消費者行為進行記錄,并提煉總結出其規律的欲望也越來越強。因此基礎數據的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在現如今的零售體系中,數字化和信息化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良好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可以起到三個作用。
(1)數字化和信息化的銷售端建設,可以更好的跟蹤、收集和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可以更精準的為特定場所的群體提供精準的商品。做到門店的精細化運營,更好的提升門店銷售,做到同樣的門店,不同的坪效,獲得更大的收益。實際上這也是便利店、超市等零售業態不斷采取方法,吸引消費者進行電子會員注冊,并使用APP、小程序等結賬的原因之一。
(2)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倉儲端,可以更好的對越來越巨量的SKU數量進行管理。當商品的種類數量達到一定量級的時候,關于其各種信息的數據,已經不是人腦能夠處理和計算的了。必須要借助信息化能力和數字化能力,才能精準的管理到每一個sku的細節信息,不至于遺漏。
(3)數字化和信息化的運營端,可以更快速更準確的傳遞信息,信息的傳遞速度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反應為供應鏈體系的反應速度。所謂的敏捷型供應鏈,第一步要解決的就是信息的問題,在第一時間掌握了信息,才能依據信息做出判斷,從而推導出要執行的動作。數字化的計算能力,也可以幫助運營端在決策時更加具有邏輯性,增強運營的計劃能力。
3、商品多樣化加劇
商品多樣化是當今市場的一個普遍現象,個性越來越被凸顯,人們不再愿意和其他人穿同樣的衣服,撞衫似乎成了一件很尷尬的事情。人們也不再滿足于蘿卜白菜,五花八門的食材是基本的要求。人們也不再滿足于標配的手機,多種配置,甚至是定制化的需求,已經越來越普及。這樣的變化在零售行業的各個角落都在發生,而這產生的結果就是商品的品類在急速的增加。每隔兩三年,市場中的SKU數量幾乎就可以翻一個翻,當然陳舊的sku淘汰的也很快。多樣化加劇和快速的汰換,要求零售行業的供應鏈體系要有充分的柔性,能夠適應這種多變的市場。
4、下沉三四線市場
一二線城市的零售市場被不同的業態,不同巨頭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了無數次的爭奪和清洗,已經趨于飽和,對于客戶的吸引能力也逐步下降,市場格局漸趨固化。面對這種市場機會越來越少的局面,無數的零售企業,將戰場重新排布在了以前不曾深刻觸及的,三四線甚至是鄉鎮市場。在這里不管是電商還是便利店,這些業態的經營者,都希望能夠在這些未完全開發的市場上獲得新鮮的血液,重獲用戶量的增長,業績的增長。而這也是國家希望看到的,農村消費市場的打開,是當前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所以市場下沉會成為一個絕對的趨勢。
5、商超綜合體
商超綜合體經營方式,實際上早就已經開始,購物、娛樂、餐飲等等不同的消費業態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閉環的商業環境。消費者可以在里面獲得大部分他們想要的消費產品,而不是傳統的要分別去餐廳,去超市,去商場,去電影院,現在全在一起。如萬達就是最典型的綜合體零售場景,通過綜合性的消費場景,留住消費者,也留住消費者的錢袋子。
6、體驗式消費
這也是新零售出現后產生的一個概念,購物也好,消費也罷,不再是單純的購買行為,在購買中的體驗也成為一個重要的點。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離開電腦,重新走進了商場、超市,就是因為除了購買商品這個動作外,消費者還想體驗一下挑選商品的逛的這個過程。在消費中的體驗,已經是消費的附加值的一部分。如何給客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在體驗做足功夫,也會讓零售企業在行業競爭中占據一定優勢。
綜上所述,不管零售業的趨勢有幾個,歸結起來是需要不斷的提升客戶體驗,導入消費者,留住消費者。所以作為零售行業職能的一部分,物流職能的戰略方向應該和行業趨勢相符。通過能力的不斷建設和豐富,提升運營效率,提高客戶體驗,是物流職能的戰略方向。這其中不考慮成本嗎?不,是要考慮的,所有的戰略決策都不會是AB選擇題,而是一個簡答題,可以在答案中包含所有要素,只是占比不同而已,而這占比的高低就是決策者需要衡量的利弊之處。
成本是永遠都必須要考慮在戰略決策內的,但是當前的趨勢驅使我們把戰略的重心放在能力建設上,而非成本優化上,成本優化是應該放在能力中去優化的,他的優化來源于能力提升后改善的效率和減少的浪費。通過強硬的方式降低物流成本,必然導致物流能力的下降,隨之而來的是客戶體驗的下降,對于企業來說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的。短時間緩解的成本壓力,造成的是競爭能力的損傷,最終對企業造成的影響,是致命的。
零售行業的物流策略
說完了零售行業的物流戰略,那么物流職能如何實現物流戰略的目標,如何推動其落地呢?還是要依托于行業趨勢去思考。
1、線上線下融合的豐富業態
線上線下相融合是零售業不同業態間相融合的一種代表,一個企業的業態豐富了,對應的物流職能的能力也需要豐富起來。例如原來的線上企業,其物流形式主要是倉內直發快遞,履約上門,主要涉及到的是倉內管理,倉間管理,快遞承運商管理。而線下的業務形式則是倉內直發,配送到店的形式,主要涉及到的是倉內管理,和短途的串點配送管理。還有一部分是供應商直送的形式。
好了,現在要融合了,企業有線下業務,同時也有線上業務。倉內就要具備倉內的生產能力,這個生產能力就不能是單純的C端訂單生產或是配送訂單生產了,要兩種能力都具備。那么在倉內分區、設備配備和人員管理上就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兩種訂單類型。
倉內能夠生產了,倉間的管理能力也要建設,電商的庫存數據覆蓋的區域范圍,一般是比較大的,各倉之間會有交叉范圍,所以各倉間的庫存數據要能夠共享,能夠建立調撥機制,這樣在某個倉缺貨時,才不至于影響消費者的訂單下傳。
末端的履約也同樣要將能力豐富起來,配送還是快遞,都需要有其承運商或者自建體系來操作。兩者的訂單類型不同、使用工具不同、路由方式也不同,需要建設并存于體系內。
2、數字化信息化
這其實非常好理解,就是要在物流職能內最好是全供應鏈體系,可以參考本人文章《供應鏈信息化》
3、商品品類多樣化
因對商品品類的多樣化實際上是需要聯動商品部門來解決的問題,在這里建造的能力主要由兩點。第一點就是部門的拉通協調機制,這是機制但也是能力,怎么利用好這個機制,把商品的多樣化放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不會影響銷售,同時又可以控制多樣化進程,為后端爭取成長的時間。控制多樣化絕不是阻止多樣化,只是讓他的進度在市場允許的情況下與物流的運營能力相匹配。第二點是真實的運營能力的建設,這里最重點的在倉內。首先說,信息化數字化的系統能力建設是必須的,這是底層的支撐能力,沒有信息化和數字化,巨量SKU無法管理。其次倉內的流程要梳理清晰,尤其是存儲和分揀兩個板塊間如何銜接配合,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環節在倉內生產中占據45%以上的工作量。第三是人員能力的提升,SKU數量越多,對人員素質的要求越高,充分的培訓是處理大量SKU的有力保障。第四設倉內設備的使用,磨刀不誤砍柴工,有合適的工具可以幫助倉內更好的管理商品,如掃碼槍的使用,是一個細微的改變,卻可以快速收集商品信息,可以很好的復核信息,可以對操作過程留痕。這是使用設備的優勢。
4、下沉三四線城市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447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390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753 閱讀聊聊2025年物流企業如何做營銷規劃
1660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163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074 閱讀極兔速遞2024年第四季度包裹量增長32.5% 全球日均單量超8000萬件
1105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021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959 閱讀仿生學:蜂巢帶給供應鏈管理的啟示
92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