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說的是,供應商選擇是個高級決策,而人類對付高級決策的方法不是打分加權。打個比方。你感到不舒服,就去看醫生。醫生量你的體重、身高、血壓,給你做心電圖、腦電圖。這些指標都出來了,他是怎么加權的?他不加權。他把那些圖表掃了一眼,就拍著胸脯說,根據這些指標(“從數據開始”),以及我15年來的行醫經驗(“由判斷結束”),你感冒了。
當然,企業不信任員工,總是希望能夠量化成一個數字,由計算機來做出客觀的決策。但這不現實。企業雇我們這些五年八年十幾年工齡的人,就是看重我們的經驗。
完全依賴數字,有一系列挑戰。
其一,權重的分配也許永遠也沒有最佳值——不同行業、不同公司、不同項目,甚至同一公司的不同發展階段,對供應商績效的側重點會有不同。這意味著權重得經常調整,容易被操縱、濫用,最后成了數字游戲。想必很多人有這樣的經歷:為了選中自己心儀的供應商,就一遍又一遍地調整權重,直到“合適”的供應商“名列前茅”為止。這就相當于等箭射出去后,再繞著命準的地方畫圓圈一樣。
其二,數據經過匯總后,會喪失很多信息,可能誤導。比如我做過一個案例,一個供應商是3.2分,另一個是3.3分,匯總的分數是如此接近,好像兩個供應商差不多似的。但是,這是兩個天壤之別的供應商:一個是有能力,但也有脾氣的供應商;另一個是沒脾氣,但也沒能力的供應商。所以我們是沒法就靠這一個加權平均后的數字做決策。
那怎么辦?你得回到醫生看病的方法論上來:從數據開始,由判斷結束。該做的數據分析還是照做不誤,在數據的基礎上,采購要能說服設計、質量,由職業判斷結束,選擇合適的供應商。
比如產品的技術比較成熟,但成本壓力很大的話,那可以選擇低成本的供應商。這個供應商是沒脾氣,但也沒能力,潛在的風險是質量和技術。既然質量部門一起做了這樣的決策,就意味著以后出了這些問題,質量部門得幫助供應商改善,而不能把皮球踢給采購,讓采購啟動淘汰流程,臨陣換將。
反之,如果技術、質量要求高,那就選擇了技術好的供應商。這是個有能力,但也有脾氣的供應商,意味著價格談判往往困難,需要技術部門協助,更多地通過設計優化來降本,而不是逼著采購在談判降價上一條路走到黑,從雙贏到單贏到雙輸。這些都是“經過計算的風險”,在供應商選擇的時候就得理解。
想要補充是,數據分析是弱勢職能的發言權。沒有數據,叢林法則就會主導供應商選擇:哪個部門強勢,或者說誰的拳頭大,誰就說了算。在很多公司,這往往是設計部門和技術人員。雖然設計部門跟供應商打交道很多,但他們的專職不是管理供應商,并不能全面評估供應商。他們的決策往往是基于經驗,拍腦袋居多,決策質量未必最佳,往往不符合公司的整體利益。
在這里,講個我個人的小故事。十幾年前,我剛到硅谷的時候,第一份工作就是管理供應商。有一天,一個工程師的總監抱怨我的供應商,說他給這供應商花了那么多的錢,供應商還是不重視他的項目。我就問,你花多少錢?他說,每月都有好幾萬美金。當然,對于設計人員來說,幾萬美金是不小。但我沒告訴他的是,這個供應商的競爭對手中,好幾個跟我們的業務每周都有成十萬美元,無非那些主要是量產的業務,不經過工程師們的手罷了。
在這里,你不能怪工程師:他們的主業不是管理供應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采購的任務了,就是把客觀的數據呈現在跨職能團隊的面前。大家看著同樣的數據,就可以更好地避免叢林法則和單方面決策。在與高管理層溝通時也是同理。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475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493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814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360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87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66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92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160 閱讀電商件單票 36元,中國快遞企業扎堆到中東搞錢
1143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7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