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這幾天都被巴黎奧運會刷屏啦!從開幕式的多樣反響到比賽中那些令人激動的看點,大家都在積極討論著。不過你知道嗎?除了這些,這屆奧運會還有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地方——那就是它對綠色低碳理念的倡導。
此次巴黎2024奧組委大膽承諾,將碳排放量縮減至2012倫敦和2016里約奧運會平均排放量的一半,與《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保持一致,讓本次奧運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綠色的奧運會”。
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拿前一屆東京奧運會來說,受疫情影響,其成為了歷史上首次幾乎完全沒有現場觀眾的奧運會,這也意味著“碳排放大戶”——交通運輸的大幅減少,從而使得碳排放量有了顯著的降低。即便如此,東京奧運會的碳排放量仍達到了大約196萬噸。相比之下,巴黎奧運會即使在世界各地觀眾正常訪問的情況下,定下的目標也要比東京奧運會低!
那么,巴黎奧運會到底怎么做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看看那些藏在比賽背后的綠色細節。
2024巴黎奧運會并不是首次綠色奧運會,2012倫敦奧運會作為綠色奧運史標志性節點,首次準確地計算和衡量單次奧運的碳排放數據,進行了碳足跡的評估。本次巴黎奧運會也開發了一個開創性的工具計算衡量其排放量,以指導其在申辦階段以及整個賽事準備周期中所做的決策,在賽前設定碳排放目標。
根據測算,本次巴黎奧運會設定了17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預算,根據最新估計,在不包括任何碳抵消的情況下,他們將總排放量目標定為158萬噸。
因此,為了整體控制碳排放量,巴黎奧運會在應用眾所周知的ARO方法 - 避免(avoid)、減少(reduce)、抵消(offset)的同時,還新加入了兩個階段:預測排放和利用體育比賽的魅力來推動環境轉型。
從往屆來看,奧運會最大的排放源主要分為三大塊:賽事場地開發及建筑、運營(餐飲、住宿、物流等)和觀眾。據相關數據,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建設部分便產生了43%的溫室氣體排放,觀眾和其他相關影響占了30%,交通基礎設施占了18%。
從以上數據看,倫敦奧運會建筑和基礎設施部分碳排放量便超過了60%,是最高碳排放量的部分。
本次奧運會將考慮所有碳排放(范圍1、2 和 3),包括直接、間接和觀眾旅行排放。在158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目標中,觀眾等交通運輸占排放量的34%,其次是運營(33%)、場地開發和建筑(33%)。
賽事場地開發及建筑
據了解,巴黎奧運會約95%的場館要么是現有設施,要么是臨時組裝的設施,并將在奧運會后拆除以備將來再利用,比如近3000套奧運公寓將在奧運會結束后改建為住宅;全新修建場館僅有3座,使用木材和再生塑料建筑材料;座椅由回收塑料瓶蓋制……僅這一舉措預計能減少100萬噸的碳排放,對于將奧運會的碳足跡減少一半至關重要。
運營層面
巴黎奧運會減碳力度極大,滲透衣食住行。餐飲據說僅占奧運會碳預算的1%,為觀眾提供的餐食中有三分之二是素食,為奧運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提供的餐食中有一半是素食,80%的原料來自法國本地以減少運輸路程,并將一次性塑料制品減少,此外提供免費飲用水點,允許觀眾將可重復使用的瓶子帶入場館;在住宿層面,運動員床鋪由紙板制成,床墊由回收漁網制成;運輸層面,使用電動、混合動力和氫動力車輛,與前幾屆奧運會相比,奧運車隊減少了37%。
同時,本屆盡可能應用循環經濟學最大限度地減少新資源的使用,并在奧運會前、賽中和之后控制其生命周期,比如四分之三的體育器材將由體育聯合會租賃或提供,盡量減少家具的使用。其還承諾使用100%來自本地的可再生能源,體育場館接入公共電網,避免使用柴油發電機,從而大大減少了碳足跡。比如水上運動中心和奧運村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奧運村正在使用地熱冷卻系統代替傳統的空調。但為緩解無空調的輿論壓力,巴黎奧組委最終提供了“租借空調”的服務。
為科學降碳,巴黎奧組委還推出了“氣候教練”的應用程序,從餐飲、住宿、交通、物流等十個方面估算程序使用者的碳排放量,幫助他們認識和減少碳排放。
觀眾
體育賽事碳足跡的很大一部分來源往往來自運動員和觀眾旅行,尤其是航班和開車帶來的碳排放。
對此,巴黎奧運會80%的場館位于奧運村方圓10公里以內,所有場館均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抵達,并限制私家車的停放數量,同時為鼓勵更多人“綠色出行”,巴黎還修建了奧運自行車道,配備4.6萬臺共享自行車,部署2.7萬個自行車停車位,其中1萬個車位和部分自行車道將永久保留。
但業內人士指出,即使巴黎奧運會鼓勵觀眾鐵路出行,但潛在的鐵路停運、航空旅行,以及連接巴黎地區的四條新地鐵線路的延遲開通,因奧運會而修建的新高速,都可能導致碳排放量飆升。
從歷史經驗來看,大型體育賽事如奧運會和世界杯已經在減少碳足跡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2006年舉辦的都靈冬奧會通過啟動“都靈氣候遺產”計劃,使奧運會期間產生約10萬噸碳排放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措施得到抵消;2012倫敦奧運會通過大量使用碳抵消手段來減少碳排放;2014年索契冬奧會和巴西世界杯也同樣通過全面實施碳抵消,實現了碳中和。
然而,大多數這些賽事主要依賴碳抵消路徑,即通過購買核證減排量來實現“碳中和”。這一做法被一些國際環保組織質疑為“漂綠”,因為碳抵消項目的實際減排效果難以精確衡量,用于抵消的碳信用不被信任,而且大型活動應當更多地關注本身的實質減排量,而不是僅僅通過購買碳匯來規避自身的減排責任。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打擊“漂綠”已成為歐盟綠色立法的重要方向,今年3月,歐盟正式公布《關于賦能消費者綠色轉型指令》,指出通過購買碳抵消來宣稱實現碳中和的產品,也被列入“漂綠”范疇。
因此,盡管巴黎奧運會提出將無法避免的碳排放通過對五大洲的二氧化碳避免和捕集項目進行抵消,但在近期的宣傳中其并未宣稱要實現“碳中和”。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因為碳抵消備受質疑便讓步,并非等同于進步。主辦方可以通過購買高質量的碳匯來抵消不可避免的碳排放,并借此建立起一個清晰透明的碳減排和抵消過程機制,為未來的大型活動樹立起標桿。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實現碳中和的方法通常遵循三個優先級:即減少、移除和抵消。
在碳抵消成為大型活動普遍采用手段并備受爭議的同時,碳移除(CDR)也開始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減緩手段之一。碳移除是指通過人為活動移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長期儲存在地質、陸地或海洋池庫或產品中。根據當前技術特點,碳移除主要包括生物源碳移除、地球化學碳移除、合成碳移除等種類。大型賽事如奧運會可以結合碳移除等多種方法來補償難以脫碳或成本較高的部門的剩余排放,實現碳中和。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727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635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2068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569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98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273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149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78 閱讀1745億件,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預期
1022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977 閱讀